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12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预防医学学习目标1.掌握:(1)流行病学的定义、原理及研究方法。(2)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研究方法。(3)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的选择、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4)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资料分析方法。(5)实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及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要点。(6)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7)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及程序。(8)暴发调查的一般步骤。第十一章学习目标2.熟悉:(1)流行病学设计的基本内容。(2)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3)疾病的三间分布。(4)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6)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7)筛检试验的的基本步骤。(8)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9)疾病暴发的类型和流行曲线的特点。第十一章学习目标3.了解:(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用途。(2)病例对照研究的分类及用途。(3)队列研究的分类及用途。(4)实验性研究的分类、临床试验的用途。(5)筛检试验的用途及筛检试验的实施原则。(6)疾病监测方法。(7)暴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第十一章学习目标4.能力培养:(1)能进行现况调查。(2)能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3)能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及实施。(4)能进行筛检试验的评价。(5)能与相关医务人员协作开展现状调查与暴发调查。第十一章重点:(1)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2)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研究方法。(3)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4)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资料分析的方法。(5)实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及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要点。(6)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7)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及程序。(8)暴发调查的一般步骤。第十一章难点:(1)现况调查方法。(2)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资料分析的方法。(3)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资料分析的方法。(4)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及临床试验的设计。(5)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6)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7)暴发调查的一般步骤。第十一章目录第一节流行病学概述一、流行病学的定义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三、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四、流行病学的用途第二节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一、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二、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三、疾病的流行强度四、疾病的三间分布第十一章目录第三节描述性研究一、概述二、现况研究第四节分析性研究一、概念及分类二、病例对照研究三、队列研究第五节实验性研究一、概述二、临床试验第十一章目录第六节筛检试验一、概述二、筛检试验评价的基本步骤三、筛检试验评价的常用指标第七节公共卫生监测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述二、疾病监测第十一章目录第十一章第八节疾病暴发的调查与分析一、疾病暴发的特点二、暴发调查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暴发类型和流行曲线四、暴发时间的推算五、暴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流行病学概述第十一章第一节段爱旭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一、流行病学的定义第十一章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及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制原则和策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四类。二、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第十一章第一节明确调查目的掌握有关背景资料确定研究方法类型调查方法设计预期结果及解释调查人员、时间进度和经费三、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第一节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分布特点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防治方法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评价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效果应用于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的决策与评价四、流行病学的用途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流行病学资料来源与疾病分布第十一章第二节段爱旭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常规工作记录各种统计报表专题科研工作现场调查资料或实验研究资料一、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第十一章第二节生命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人群健康状况复合指标二、疾病分布常用测量指标第十一章第二节出生率(birthrate):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所出生的活产人数。(一)生命统计指标第十一章第二节%1000某年平均人口数同年活产总数出生率死亡率(mortalityrate):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死亡人数。(一)生命统计指标第十一章第二节%1000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死亡总数某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死亡率婴儿死亡率(infantmortalityrate):某年不满周岁婴儿死亡数占同年活产数之千分比。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deathrate):某地某年某一年龄(某年龄组)人群中每千人口死亡人数。第十一章第二节(一)生命统计指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孕产妇死亡率:某年每千名孕产妇中死亡人数。死因别死亡率:某年某地每10万人口中因某病死亡人数。死因构成比:某类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百分比第十一章第二节(一)生命统计指标发病率(incidencerate):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罹患率(attackrate):衡量人群较短时间内新发病例频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二)疾病统计指标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病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发病率第十一章第二节患病率(prevalencerate):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现患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二)疾病统计指标K同期的平均人口数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患病率第十一章第二节续发率:家庭、幼儿园等班组第一例病例发生后,最短至最长潜伏期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病例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百分比。第十一章第二节(二)疾病统计指标生存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数所占比例。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第十一章第二节(二)疾病统计指标潜在减寿年数(PYLL):一定时期某人群各年龄组死亡者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三)人群健康状况复合指标第十一章第二节散发(sporadic):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流行(epidemic):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大流行(pandemic):发病率超过流行水平暴发(outbreak):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病人出现的现象。三、疾病的流行强度第十一章第二节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地区分布地方性疾病疾病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四、疾病的三间分布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描述性研究第十一章第三节段爱旭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问题与思考1933年,Dean为探索氟化物与斑釉齿和龋齿关系,在6个市(镇)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出生在当地并持续饮同水源的9岁儿童,检查患龋情况,并对斑釉齿与龋齿以及饮用水含氟量与龋齿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斑釉齿流行区与非流行区比较,居民斑釉齿现患率与儿童患龋率成反比关系;饮水中含氟浓度与儿童患龋率成反比关系。问题:Dean采用的研究方法属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哪一类?Dean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优缺点?第十一章第三节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是利用现有记录资料或通过专题调查获得的资料,描述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一、概述第十一章第三节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步描述性研究种类描述性研究生态学研究纵向研究现况研究第十一章第三节(一)概念现况研究(prevalencestudy)又称现况调查,是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调查。二、现况研究第十一章第三节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适用于疾病二级预防疾病监测评价疾病防治效果(二)现况研究目的和用途第十一章第三节普查抽样调查(三)现况研究的种类第十一章第三节是指为了解某病患病率或某人群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全面调查或检查。普查的概念第十一章第三节疾病患病率较高调查目的明确,项目简单。疾病检验方法不复杂,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有足够人力、物质和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有严密的组织和高质量的普查人员队伍。有群众基础。普查适用条件第十一章第三节优点:发现人群中全部病例,提供疾病分布情况和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缺点:工作量大,质量难控制;易重复和遗漏;不适于患病率低的疾病;耗费人力、物力,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普查的优缺点第十一章第三节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根据调查所得的样本资料估计和推断被调查现象的总体特征。抽样调查的概念第十一章第三节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调查工作易做细。缺点: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较为复杂;不适于调查变异大的资料;当某病发病率很低时,小样本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第十一章第三节明确研究目的与类型确定研究对象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变量和设计调查表(四)研究设计与实施第十一章第三节随机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第十一章第三节现有记录资料临床病历检验报告单出院证明访问面访信访电话访问体检、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现场观察与有关环境因素的检测(五)资料的收集第十一章第三节资料的整理准确性完整性资料分析常用的分析指标:患病率描述分布常用的分析方法相关分析因素对比分析(六)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十一章第三节肖焕波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第十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是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群,将由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进行分析检验,是检验假设的一类研究方法。分类: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第十一章第四节一、概念及分类第十一章第四节二、病例对照研究(一)基本原理(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三)研究对象的选择(四)样本含量的估计(五)资料的收集(六)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七)优点和局限性第十一章第四节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从而推断该暴露因素与所研究的疾病是否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若病例组有暴露史的比例或暴露的程度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疾病存在关联。(一)基本原理第十一章第四节图11-1病例对照研究示意图(注:阴影区域代表暴露于所研究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对象)第十一章第四节分类按照研究设计的不同通常分为两类: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第十一章第四节(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1.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2.初步检验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第十一章第四节(三)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的选择要求:诊断标准明确对总体的代表性来源:来源于社区的病例来源于医院的病例第十一章第四节(三)研究对象的选择对照的选择要求:代表性可比性来源:研究的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医院中患有其它疾病的病人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第十一章第四节(四)样本含量的估计样本量的决定因素: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估计暴露率(p0)。2.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3.预期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4.预期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第十一章第四节(五)资料的收集1.收集内容:一般情况:姓名、性别、
本文标题:12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4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