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式家具介绍明式家具是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家具。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汉族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中国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明代开始形成独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汉族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装饰精微,雕饰精美,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明式家具的分类按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六大类:架具类有面盆架、镜架、衣架等承具类有几、桌、案等卧具类有床、榻等庋具类有盒、匣、奁、箱、柜、橱等坐卧类有凳、墩、椅等屏具类有砚屏、炕屏等明代家具与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并不是指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是指我国15——17世纪的家具。这一历史时期不论是高级硬木家具,民间柴木家具还是富丽的大漆家具,在结构上,榫卯构造上,在造型上,在装饰的手法上,在纹样的母题上……都具有一致的时代风貌。这期间封建王朝虽然易主,经明入清,但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一时期的家具,却是统一的整体,并不受朝代更替的割裂。因此习惯上把15——17世纪我国的家具统称为“明代家具”。明式家具不仅指我国15——17世纪的明代家具,还指现代完全按照明式家具的式样、榫卯、漆饰而仿制的家具。例如某硬木家具厂为客户用花梨木仿照明代一件黄花梨圈椅,未作任何修改,复制了一对新圈椅。这对新制作的圈椅,就是仿明圈椅。用一个句话来区别“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明代家具是明式家具,但是明式不一定是明代家具。制作工艺设计:设计是明式家具制作的头道工序,不仅要设计造型,还包括家具的结构、雕花纹样等,其高下全凭设计师的匠心独运生坯制作:木工制作即生坯制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间的机械加工外,有划线、理线、装配、打磨四个环节。雕刻:雕刻需按设计图样通过铲底、理顺边线、拉花、雕刻纹样等,做到跟脚清、花叶活翻、层次清晰、有立体感。漆工: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颜色;上头胶漆,缕砂皮面漆;缕砂皮,揩漆;推砂叶面漆;推砂叶;揩漆等。明式椅式有哪几种,在造型结构和使用方面有何特点?坐卧类一、交椅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其特点是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子的結构上很像马扎,摆放时,采用方框形结构制成的椅腿,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而得名。交椅有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圆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软屉,椅腿可以折叠,下面有放脚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时就已经制作相当完善。交掎在元明时仍然流行。使用时,交椅摆成八字方位,宾主对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两侧摆放一至数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于其他椅子的流行,这种可折叠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讲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为五拼。明式椅式有哪几种,在造型结构和使用方面有何特点?坐卧类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说文》中解释:“床,安身之坐者。”显然,床是以坐为它的主要功能。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其样子犹如矮凳,与胡床同时传入的还有一种绳床。绳是双足交叉的,可以折叠,好像现在的马扎。这种绳床后来也叫胡床。坐卧类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交椅组图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坐卧类二、明式靠背椅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坐卧类这款靠背椅从比例上来讲比一般靠背椅宽而矮,座面宽51厘米,座高44.5厘米。背板虽是独板造成,但上部圆形透光,下部海棠开光,并沿透光边缘起阳线,借以加强它的轮廓。背板弧度由下端起越向上越向外弯出,也与一般靠背椅不同。椅盘下安用木条锼成的角牙,也比劵口牙子或枨子加矮老来的疏透,整体予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背板中央镶嵌瘿木,起到点缀的作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从整体上看,线条流畅,比例适当,简约明快,温文而雅,是典型苏作风格。坐卧类三、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扶手也是弧形的。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x43.4cm。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坐卧类历史溯源:在大同华严寺藏有金代阎德源墓所出土的家具中有四出头扶手椅,虽尚还没有明确称为官帽椅,但其朴拙实用的造型已形成了官帽椅的雏形。造型之美:椅的搭脑和扶手均出头,搭脑过立柱后仍向前探,并在尽端向外挑出、翘起,搭脑中段弧度呈罗锅式,扶手两端外撇,与搭脑和谐统一,曲线优美,富有弹性,造型非常夸张。靠背板光素、绚丽呈“S”形,圆形立柱与后腿一木连做,两扶手正中下接连帮棍,以下粗上细直立,即“老鼠尾巴”的做法,鹅脖部分向前倾斜,与适合人体靠背的曲线相对唱和,人坐在椅上比较舒适,符合人体功能学。古人讲究坐相,通过椅子靠背板与扶手曲线的造型语言来传达坐者的威仪与端庄。上下无一丝装饰,结构简练之极,完全采用线条和弧度来处理,线条曲直相同,方中带圆,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特点。是明式椅具中的精品。坐卧类四、明式南官帽椅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南方制作的官帽椅与“四出头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脑”仍向后凹进,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南官帽椅也有几种样式。有一种四出头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处起向后打了个活弯,靠背板也是向后打了个活弯与搭脑相连。正是由于椅后腿有较大的弯曲度,不仅制作工艺较难,而且还费料,但却是明代流行的样式。背板上有浮雕双螭团花纹,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椅座之下的结构与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较矮的样式,靠背用三根直圆立枨,座下面三面均采用罗锅枨加矮老,脚跟处装步步高赶枨。还有的南官帽椅,椅座为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全器为素浑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座面下三面安装“洼堂肚”券口牙子,沿边起“灯草线”。坐卧类南官帽椅:南官帽椅从造型上看,不如四出头式大方,但南官帽椅在装饰手法上比较容易发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装饰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一般来说,南官帽椅要比官帽椅的年代要偏晚一些,到后来还出现了两出头南官帽椅。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S”形椅背多采用边框镶板做法,中分数格,或镂雕一透孔如意云头,或浮雕一组简单图案,美观而大方。南官帽椅通常成堂或成对陈设使用,很少单支。坐卧类五、明式玫瑰椅又名“文椅”。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坐卧类玫瑰椅种类玫瑰椅分为7个种类,分别是:独板围子玫瑰椅、直棂圈子玫瑰椅、冰绽纹围子玫瑰椅、券口靠背玫瑰椅、雕花靠背玫瑰椅、攒靠背玫瑰椅、通体透雕靠背玫瑰椅玫瑰椅是汉族传统家具之一,属于中国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在各种椅子中较小的一种,用材单细,造型小巧美观,多以黄花梨木制成,其次是铁梨木,用紫檀木制作的较少。坐卧类玫瑰椅特点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追溯起源,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椅子在宋画中一再出现,只需把两侧的扶手降低一些,其大貌就很像明代广泛流行的玫瑰椅。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枨,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之所以称之为“玫瑰椅”,一说是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遵从“玉文化”,故取“玫瑰”二字,两字均为斜玉体(不是“王”字旁,是“斜玉”旁)。另一说法是在南方,称这种椅子为“美鬼椅”,因为坐上去很舒适。南方人称“鬼”有时是昵称,如称小孩子为“小鬼”。但是北方人不知道这种称呼,所以传到后来便成为“玫瑰椅”了。坐卧类五、明式圈椅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圈椅是交椅的改进。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圆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从结构上看,四条圓腿略为拕,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坐卧类起源:圈椅,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从它半圆的坐面、微弯的搭脑可以看出,这种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发展,是月牙凳与凭几的结合体历史演变:圈椅起源于宋代,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坐卧类圈椅工艺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汉族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坐卧类圈椅样式古明式崇尚质朴之风,不加装饰,注意材质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身和纹理不加遮饰,利用本质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质朴特色。雅明式注重线型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
本文标题:明式家具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6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