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知识汇总
选择题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儿童期(0-18岁)广义的学前期(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实验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测验法只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分析。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并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这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现在的儿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从小获得比过去儿童多得不可比拟的知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过去生活在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相比,是会有所差异的。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也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说明儿童发展特征的可变性。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又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儿童学简单口语,2-4岁是最佳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5岁半。坚持性行为的发展,敏感期在4-5岁。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出生到满月的心理特征: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认识世界的开始,人际交往的开端。达尔文反射:即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莫罗反射:又称惊跳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孩子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满月到半岁(1-6月)心理特征: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半岁到周岁(6-12月)心理特征: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言语开始萌芽最早是在6个月以后。孩子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1-3岁(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定向性注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幼儿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者侧耳去听,这是无意注意。窗外不断传来孩子们玩耍的欢笑声,而屋子里的小学生也想出去玩,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业,于是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种专心注意是有意注意。两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新生儿注意的特征: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基本特征是: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在1/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幼儿只能看到2-4个。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有一位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她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注意的分配。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分配。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分配。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0-1月),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3岁),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6岁)。视觉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感知渠道。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特别是两岁前,婴儿往往依靠触觉认识世界。眼手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4岁以后,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3岁儿童仅能够辨别上下,4岁开始能够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7岁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2-3岁孩子常常会伸手要求在楼上的妈妈抱他,3-4岁幼儿还会要求爸爸把月亮摘下来。这说明他的距离知觉发展不足。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幼儿中期以后,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幼儿逐渐能够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6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6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幼儿期对时间的知觉已逐渐有思维的成分参与,即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人物,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幼儿在认识方和万、日和月、n和m、工和土等形近符号时出现混淆,这是观察的细致性不够。要求幼儿看看“有些什么”,容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而“在做什么”和“是什么事情”的指导语,可使儿童倾向于从整体观察图画。古人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在心理学中属于感觉的适应。吃过甜食以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喝纯净水,会感到纯净水带有甜味。这种现象属于相继对比或先后对比。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该突出重点,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这是利用了对象与背景的区别。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记忆。对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作为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这种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指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出生后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人工条件反射。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回忆是在2岁左右逐渐出现的。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再认依赖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记忆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检索。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从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看,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运动记忆,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2岁以后的儿童能够开始形成记忆策略,一般说来,4-5岁前儿童的记忆过程比较被动,没有策略、计划和方法,5-7岁是一个转变期。8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工作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第六章学前儿童想像的发展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孩子看到天上的白云,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像属于无意想像。小朋友们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沉稳而踏实的乌龟和灵活而骄傲的小兔子赛跑的情景,这种想像属于再造想像。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像的萌芽。儿童最初的想像,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孩子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像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像的主题常常雷同。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如果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始前想像活动进行的目标,幼儿园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她们不知道自己将创造什么形象,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能想像出自己所作产品的意义。比如,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中画了一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这像雨伞吗?”他立即说:“这是大炮”。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主题不稳定。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了“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主要原因是以想像过程为满足。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以想像过程为满足。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实际听起来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课时,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以想像过程为满足。在一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产生了这样的想像:“最后又把小鸡救回来了”。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儿,幼儿不高兴地说“那小兔子会跑掉的”等到老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选择题知识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8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