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64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目前研究者认为,人猿的共祖可能是一种渐新世的埃及古猿。这种古猿的一支通过森林古猿进化成为黑猩猩,大猩猩;另一支则可能通过腊玛古猿、纤细型南方古猿、猿人发展到现代人。我国发现的开远腊玛古猿化石和可能是类似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为寻求人类远祖进化的重要环节提供了线索。二、中国猿人与旧石器早期的物质文化中国猿人的化石遗存大约在距今300多万年或100万年前后,人基本上形成了,通称为直立人,或者猿人。我国境内遍布猿人的遗迹,已发现许多猿人的化石,主要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元谋猿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猿人的左、右上内侧门齿两颗,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蓝田猿人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发现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1964年蓝田县公王岭又发现一个不很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前者距今约50万年,后者约100万年。蓝田猿人的眉脊骨特别粗大,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其脑壳较圆,脑量较小,约为780毫升;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这些形态特征说明他们的体质还有较多的原始性。北京猿人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自1921年至1966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得到大量的猿人骨骼化石,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北京猿人与蓝田猿人相比,脑壳较薄,脑量增大,其平均脑量为1059毫升,但与现代人脑量1400毫升相比,脑量较小。北京猿人前额稍高,眉脊骨稍小,嘴部也略微向后收缩,头骨枕部窄而长,外部轮廓呈椭圆形,仍带有较明显的原始性。北京猿人相对现代人较矮,成年男性平均1.62米,成年女性平均1.52米。北京人四肢骨已比较接近现代人。北京猿人的年代约在距今70万~23万年之间。西侯度文化1961~1962年,在山西省发现西侯度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32件石制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此外,还发现有一些烧骨和带切刮痕迹的鹿角。距今18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元谋人化石所在的粘土层中有用石英岩打制的4件刮削器,地表又采集到十多件三角形的尖状器;在蓝田猿人化石的同层位中,采集到大型砍斫器、小型砍斫器、小型刮削器和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等;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北京猿人所使用的石器从早期到晚期,变化比较明显,打制技术逐渐提高,打制出来的石片,质量提高,趋向长薄。石器工具的类型逐渐多样,雕刻器和石锥的出现表明北京猿人文化的晚期阶段,已达到旧石器早期文化的较高层次。遗址中有一些人工打碎的兽骨和砍截的鹿角,有加工、使用的痕迹,可能是原始的骨角器。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有被火烧过的兽骨和石块,贵州桐梓猿人遗址中也发现有被烧过的兽骨。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猿人已普遍地使用火。火的使用,能使人们熟食,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达,使人们有可能突破自然界的限制,扩大活动的范围。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步有决定性意义。猿人是至今被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介于猿和人之间的人类先祖。猿人的身体和直立行走的姿势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只保留少许的原始特征。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而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至少在至今100万年前,中国猿人就已学会制造工具,并且用最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作艰苦的斗争。三、早期智人(古人)与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早期智人(古人)距今二、三十万年前后,人类大体上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早期智人阶段,也称为“古人”阶段。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较早期丰富,所发掘的化石表明,古人与猿人相比,在体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创造的物质文化也更加进步。大荔人1978年春,陕西大荔县发现基本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唯缺牙齿和下颌骨,为一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男性个体。头骨的顶部低平,眉脊粗壮,骨壁较厚,这些均与北京人的性状接近。与北京人相比,其顶骨相对较大,枕骨隆凸下移,顶枕部较高,嘴部不很突出。脑量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约1120毫升。从这些特点来看,大荔人比北京人进步。距今23万~18万年间。大荔人的形态介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的古老类型。大荔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丁村人1954年山西襄汾县丁村发掘到同属一个十二、三岁儿童的3颗牙齿化石,为右上内侧门齿、右上外侧门齿和右下第二臼齿。门齿齿冠舌面仍有明显的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但已不如北京猿人复杂。齿冠舌面则都是中部低陷呈铲形,表明与现代黄种人较接近。齿面咬合面纹理结构性质也在猿人和现代人之间。1976年又发掘到一个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比北京猿人的顶骨薄,显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性质。距今7万年。许家窑人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遗址,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1974年、1976年、1977年曾几次发掘,发现许多块人骨化石。代表10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头骨骨壁厚,顶骨内面脑膜中动脉分枝不像北京猿人那样粗大和分叉简单,枕骨圆枕不及北京猿人宽突,嘴部不太突出,下颌较低而宽,牙齿粗大,齿冠嚼面比较复杂。许家窑人本身具有不少北京猿人的原始性状,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距今12.5万~10万年间。1958年,在广东曲江县马坝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一个人类的残头骨和一些动物的化石,其头骨特征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与古人相似。197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洞里发现一颗男性左上前臼齿,新洞人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中间环节。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古人的体质特征较猿人进步,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特别是石器的制造技术也比较进步。在发现丁村人化石的出土地点,也发现了许多旧石器中期物质文化的遗存。这种石器文化亦称为丁村文化。在对丁村遗址的发掘中,共获得石制品2000多件。这些石制品类型多样,有单边砍砸器、多边砍砸器、石球、多边形器、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小形尖状器和刮削器等。有的形制相当规整定型,说明了石器功用的固定化。其中三棱形尖状器,系用三棱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尖端锐利对称,故称三棱形。尖状器可能是用来砍斫、挖掘植物的。许家窑遗址共出土石器3万多件,还出土许多骨器。石球极多,共有1000多件,重量80~2000克不等,球面匀称滚圆,是重要的狩猎工具。刮削器形制远比以前的复杂精巧。短头圆形刮削器,刃部经过精细加工,已带有细石器技术的部分风格,与后来发达的细石器有文化传统上的密切关系,表明了我国细石器文化渊源久长,也表明这个时期经济生活领域的较大发展。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洞里还发现两件磨制的骨片,这是我国最早的磨制骨制品,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磨制工艺的开端。旧石器中期,狩猎技术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狩猎业非常发达,狩猎出现专业化的倾向。四、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原始群旧石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的智力处在原始蒙昧阶段。中国猿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于是产生了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原始群。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每个原始群都过着群婚的生活,实行杂乱的婚姻形式。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血缘家族公社人类不断发展,由原始群时期进入原始公社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人类体质发生突变,从南方古猿发展到直立人;另外,就是人造工具的出现,人类开始创造文化。随之,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血缘家族公社出现了。血缘家族内,只有同辈的男女才允许发生婚姻关系。原始公社的第一个婚姻禁约在于排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通常所说的班辈婚。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大约距今五万年,古人进化为新人。新人又称作晚期智人。在这个时期,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特征基本消失,逐渐分化成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与新人相一致的是氏族公社形成。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发展到繁荣时期。一、晚期智人(新人)及其物质文化目前我国发现的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河套人、山顶洞人、峙峪人、柳江人、麒麟山人等。河套人河套南部萨拉乌苏河发现许多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956年以来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20多件化石;还有1922年在大沟湾一带获得的一颗八、九岁儿童的上外侧门齿。河套人属晚期智人,距今5万~3.5万年。山顶洞人1933~1934年在发现北京猿人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先后发现了至少代表8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完整的头骨、上下腭骨、牙齿和体骨化石。上部堆积距今2.7万年,下部堆积距今3.4万年。山顶洞人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明显地表现为原始的黄种人。1963年山西朔县峙峪村发现一块枕骨化石,距今约2.8万年。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属于一老年男性个体的颅底部分化石,称为“麒麟山人化石”。广西柳江通天岩山洞里发现了较丰富的新人化石材料,其中包括1具头骨(缺下颌骨),4个胸椎骨连5段肋骨,5个腰椎及骶骨、右髋骨、左右股骨各1段。除股骨属于一女性个体外,其他同属一个中年男性个体。柳江人明显地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是分化和形成中的黄种人类型。从以上众多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知道,我国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上门齿的铲形结构,颧骨高,颧面前突出而较垂直,为阔鼻型,下颌圆枕较多见。各个阶段的人类形态特征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我国古人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旧石器晚期的物质文化旧石器晚期,物质文化进一步发展。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共发现石器1.5万多件。其特征是细小石器和小石片占大多数,发现了石箭头、钺形小刀之类的复合工具,标志人类又掌握了一种新型的工具和武器。在山顶洞发现了一枚骨针,长82毫米,最粗处直径3.3毫米,针尖圆锐,针孔窄小,制作精巧,反映了制骨技术的熟练水平,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旧石器晚期,生产水平逐渐向前发展,出现细石器,并运用了刮削、磨制和钻挖眼的新技术。箭头的出现说明弓箭已发明,这种新工具的产生推动了渔猎的巨大发展。旧石器晚期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共分两层,上层供人们居住,下层是安葬死者的墓穴。在下室中发现一青年妇女、一中年妇女和一老年男子的化石。人骨上涂有赤铁矿粉粒,旁边放有兽牙装饰品和燧石石器等。将不同年龄的男女合葬,表现了一种氏族血亲的意识。人骨上涂有赤铁矿粉,可能是生者看到死者的皮肤逐渐变黄难看,而用以装饰死者的,这是最早的安葬仪式,表现了一种原始的宗教意识的产生。燧石的出现,也表明人们已学会了人工取火。二、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征新石器早期,我国的先民已进入了农业定居阶段,早期的聚落已经形成。聚落中男女分工也开始出现,聚落成员的贫富分化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现象。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也已出现。新石器早期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时期。黄河流域大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这一区域的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主。裴李岗文化1977~1979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遗址。时代约在前6000年以前,与磁山遗址的年代相当或略早。裴李岗遗址发现有房基遗址、窖穴、灰坑、墓葬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石器有铲、斧、镰、磨盘。墓葬中随葬石磨盘的一般为女性,随葬农具者为男性,男女分工明显。磁山文化1976年~1977年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发现一处新石器早期遗址。其年代约在前6000年~前5600年间,早于仰韶文化。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属于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年代约为7000~8000年,即前6000年左右。贾湖遗址发现房基30余座,陶窑10余座,灰坑300余个,墓葬300余座。该遗址的遗物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贾湖遗址中发现10支骨笛,均出在墓葬中。这些骨笛已具备6~7个音阶结构,发音准确,至今仍可以吹奏旋律,为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贾湖遗址有的龟甲和石柄上带有契刻符号。这些符号与殷墟甲骨文、周代金文中一些字形相似,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仰韶文化1921年春,河
本文标题:64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