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黄奕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心理系师范班1007033012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幽默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其在最新领域的进展,回顾了传统的三大理论,即: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然后着重介绍了幽默在认知方面的重要理论和最新进展。也有三个理论,即: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并对以上理论做出稍许阐释。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幽默研究在语言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幽默的大脑加工机制,在这些新的领域所获得的幽默研究也具有其特别之处,丰富了对幽默的研究。关键字:幽默;蔑视论;释放论;乖讹论;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1引言幽默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评价一个人很幽默,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比较受欢迎。幽默也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以后的世纪里不断得以修正、检验和发展。关于幽默的研究比较丰富多彩,大体有三大传统理论范畴: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这三种理论中,第一种优越/蔑视论展示了言语编码者的一种不良心态,第二种释放论表明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种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将不和谐或不协调的对象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统一起来并联通,只有该理论涉及幽默的生成机制问题。此外还有从语言学,机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概况。2三大传统理论2.1蔑视/优越论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柏拉图就曾经讲到,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亚理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于逊于一般人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后来霍布斯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在对人类情绪情感范围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优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他阐释说,人们总是处于相互竞争中,并且在不断寻找别人的缺点。他认为,笑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别人优越时的表现。后人对霍布斯观点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他的理论的阐释面过于狭窄,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幽默;二是他的优越论似乎忽略了幽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乖讹,即所谓的不和谐。但是优越论作为最早关于幽默的理论却也显得有点过时。但他仍然有其追随者,后来的CharlesGruner(1997)就曾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1)每一个幽默的情境都有一个优胜者和一个失败者;(2)乖讹总是出现在幽默的情境中;(3)幽默需要有惊奇这一要素。总之,相信优越论的研究者都认为,幽默的过程中,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嘲笑,夸张,蔑视等来显示自己的优越。2.2释放论(Relief/ReleaseTheory)释放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幽默这种方式来释放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弗洛伊德是幽默的释放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收录在他的专著《笑话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弗洛伊德将笑话区分为“无意的”和“有意的”,有意的笑话包含攻击性的或关于性的内容,并能诱发大笑或者狂笑,而无意的笑话则很少具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仅仅能诱发微笑或吃吃的笑。而且,在弗洛伊德的术语中“,幽默”一词被限定为在有意识的超我的基础上建立的喜剧解释,而“笑话”则建立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Freud,1967)。弗洛伊德的著作并不是论述幽默感知的结构,而是幽默感知对人类情绪或情感生活的影响,及其与弗氏心理构造理论的关系(Veatch,1998)。换言之,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并不关注什么是幽默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幽默好笑,因此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关于笑的理论。遵循着弗氏的思想轨迹,半个多世纪以后,又兴起了对幽默的治疗功效的讨论和研究,即所谓的治疗学幽默(therapeutichumor)。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Fry,他认为笑可以增强动、静脉血的循环效率,从而有助于生理健康(Fry&Savin,1988)。2.3乖讹论(IncongruityTheory)乖讹论也被称为不和谐理论。在当代幽默心理面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乖讹论,是对幽默和笑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派理论(Raskin,1985)。乖讹论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乖讹这一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最起码始于文艺复兴时期(Attardo,1994)。之后的康德和叔本华也曾从乖讹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Beattie对乖讹的定义被广为引用,他说:“两个或更多不一致、不适合、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或以一种头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笑便源出于此。”(Ritchie,1999)18世纪的康德被认为是第一个从乖讹的角度为幽默下了完整定义的人。他指出,幽默来自于“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转换”(Attardo,1997)。叔本华在给笑的定义中则明确地提到了乖讹/不和谐:“在每一个事例中,笑的原因不过是突然感觉到一个概念和借助这一概念表现的现实事物之间的不和谐,而笑本身正是这一不和谐的表现。”(Attardo,1997)Monro认为幽默是“完全不同的事物的结合”(Monro,1951)“将属于一个情境的事物并入另一情境”(Monro,1951)。另有很多学者认为并不是不和谐本身可笑,而是对表面不和谐的和谐的解决才使得某一场景变得可笑。当代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幽默模式是Suls(1972)的乖讹-消解(Incongruity2Resolution,简称IR)的“二阶段”模式:“在第一阶段中,笑话的接收者发现他/她对原文的期待被笑话的结尾证明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接收者遇到了不和谐,即笑话的妙语。在第二阶段,笑话的接收者专注于某种形式的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认知规则,这一认知规则使得妙语部分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并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这两个阶段包括首先对原文做出一种解释,这一解释随后被第二种更有利的解释驳回。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解释至少在它们被判定为不和谐这一方面来说,必须是并存的。Attardo(1997)增加了“准备”阶段,将Suls的二阶段模式扩充为一个三阶段语言学的模式,即准备-乖讹-消解模式。其中“准备”本身并不可笑,但是它为不和谐奠定了基础。其他基于乖讹的理论包括Koestler(1964)的异类联想理论(bisociationtheory)Paulosp(1980)的灾变理论模式(catastrophe2theorymodel),以及Hofstadter和Gabora(1989)的框架合成理论等等(Attardo,1997)。3幽默在认知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三大理论以外,幽默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则是在认知方面的进展。在认知方面,最为突出的理论当属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3.1框架转移理论(frame-shiftingtheory)Coulson是第一个明确使用“框架转移”这一术语并从认知角度研究幽默的。Coulson(2001:32)认为框架知识是构成幽默的重要因素解释笑话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对隐含意义发生转变的语义进行再分析,从而推断出新的意义,她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框架转移”。幽默话语的理解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受众在理解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时通常先启动常规的默认框架(defaultframe);当发现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发生冲突时,则舍弃默认框架而启动另一个框架,以便使它能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进行概念整合并且重新解释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正如Raskin的语义脚本理论一样,该理论也重视词汇尤其是激发词(triggerword)在理解整个语篇中的作用——即能够引起框架转换。Coulson形象地把人们在理解幽默时从第一步过渡到第二步的过程称为“语义跃迁”(semanticleaps)过程,以说明人们在理解幽默时所经历的两次释义的差距之显著(ibid)。此外,Coulson还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阅读时间的实验证明了人们在领会幽默话语时确实进行了框架转换,并得出整合和框架转换是创建幽默话语的驱动力的结论。3.2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Fauconnier心智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1985)的基础上提出的,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隐喻、类比、科学创造性、文学和幽默等。Fauconnier和Turner(2002)认为整合是一种总体认知运作,是人们在进行思维和活动时,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理解话语,在于其所具有卓越的联想能力和复合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能力。由4个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的空间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概念整合的核心内容,这4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place),一个与两个输入空间有共性内容的类空间(genericspace)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某些因素的复合空间(blendedspace),此外,复合空间还包含了体现概念整合的创造性内容的突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这种整合本身要经历一系列运作过程才能实现(ibid:44)。应该指出的是在整合过程中,合成空间不是输入空间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推断等认知活动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化的结构的过程,通常需要经过3个认知过程,即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和Turner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认知与心理运作不断进行的动态模型,概念整合理论为人们从认知角度研究幽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3.3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在其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中创立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活动的本质是认知活动。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概述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认为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原则作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是指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则表示每个话语(或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Wil2son,1986/1995)交际原则则表示每个话语(或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Wil2son,1986/1995)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2001)认为,在交际中,对交际意图的识别就是对言语意义的理解。因而,所谓幽默是一种态度,对幽默话语的认知就是对这种态度的识别。而在会话中,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为符合最佳关联的期待找出解释。于是,交际者对于他人对某一事件的评价,与自己关联期待之间不协调的认知产生了幽默。在会话中,主要是通过交际者认知语境中,关联期待中图式的被打破或被激活而产生幽默的。这就是会话中幽默话语产生的认知机制。4计算语言学方面的幽默研究幽默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一门精确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年计算科学才涉足幽默的研究,因此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很多相关研究都集中于言语幽默,而且强调基于“乖讹”的幽默模式。Ritchie(1999)以乖讹-消解理论为基础,提出在理解笑话时可能必要的一些加工处理步骤。他分析了乖讹-消解模式的两种变异:消歧(SurpriseDisambiguation)模式和Suls(1972)的乖讹-消解二阶段模式。Ritchie(2001)总结了计算语言学领域的幽默研究。这些研究包
本文标题: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9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