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城市意象看合肥城市设计
从城市意象看合肥城市设计摘要:通过半个学期对城市设计这门课的学习,并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后,我开始用学到的东西来解读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合肥,通过书中的关于城市意象的总结,从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等各个方面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系统详实的合肥的城市设计。关键词:城市意象合肥城市设计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合肥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为: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在最新的合肥城市总体规划中,合肥的城市定位被赋予更新的、更广的含义。包括:立足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产学研示范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绿荫满城湖光山色的目的性旅游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先试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合肥城市精神的提炼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经过七年炼就,最终确定为开明开放求是创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易懂易记。它成为合肥城市的精神,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显现,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昭示.综上所述,合肥城市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已基本形成,但是未能在当地人民或是更大范围内的人们心中形成稳固的鲜明的城市形象。很多人提到合肥还表现的比较茫然。所以,提升合肥城市形象的核心还是需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发掘和建设。合肥一向被认为是生活节奏不快的宜居城市。根据央视2012年的调查,合肥位列十大幸福之省会城市的第三位.而幸福感因素包括:收入水平(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社会保障(28.72%)、人际关系(27.96%)、道德风气(21.39%)、事业成就感(21.37%)、环境卫生(15.95%)、自身性格(12.72%)。但是,合肥仍旧具有当下城市的通病。比如政府公信力不够公开透明;政府效能建设还比较滞后,办事效率还不够高;文化产业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市民还比较少的能接触到大型优质的文化活动;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现象还是时常发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等等。这些民生问题都有待政府进一步解决。期待政府能更加完善合肥的城市形象。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合肥的城市意象。1.城市标志合肥从未在政府层面上征集过城市标志。此次合肥城市标志的设计也旨在抛砖引玉,作为参考。市徽的设计以合肥市的市花广玉兰为主要设计元素,经组合形成六片花瓣的造型,代表合肥的区域由两中心四县组成。而市徽的负形是拼音字母“F”,具有明确的识别性,市徽的色彩以蓝绿色为主,采用渐变的形式,自然、清新,喻意合肥绿色园林城市的美誉.市徽的设计形式感强,动静结合,象征合肥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将内涵融于形式之中。2.城市空间布局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明确指出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组成。各城市的明确识别性和特色景观都是由这几个要素的变化所形成的。因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时期就要对合肥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有意识的针对上述要素进行特色处理,形成特色的城市景观。(1).道路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就合肥而言,五里墩立交桥是我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成为合肥市一环路上的一大壮丽景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桥梁面积4万平方米,占地8.9公顷,最高一层的高架桥长1100多米。还有南北向的金寨路高架桥是适应合肥经济飞速发展,缓解合肥交通压力的又一主干道。还有围绕合肥市中心的一环、二环等道路,对合肥还不算太了解的人会对这几条路比较熟悉,通过这几条路形成了对合肥市的初步意象。城市道路是城市骨架,道路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来分,城市道路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根据各种道路的特点,合肥市应整合这些城市道路景观,形成整体印象,同时又体现特色。所谓整体印象可以靠连接城市各方向的快速路和主干道的整体规划设计来体现。现在合肥市的主要道路注重的是交通功能而基本忽略了其他视觉和塑造城市景观的功能。同时,在次干道和支路上体现特色设计,比如特色的林荫道、特色的小吃街等,满足人们市井生活的同时有些许记忆可追寻。(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城市边沿主要是指那些不作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比如河岸、路堑等。作为合肥市的资深市民,努力回忆关于合肥城的水和岸,还是很困难的,能想的到的也就是护城河的公园景观带以及政务新区的天鹅湖这样并不很亮眼的沿水边界,所以打造合肥大湖名城的城市特色的沿河、滨湖景观,大力发展滨湖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3).区域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城市区域指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它应该是由街道或者河流等天然边界划分的各城市功能区。怎样体现各区域的功能、气质、特点而又不失整体感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挑战。区域中的广场、建筑群等都是很好的实现城市特色气质的载体。人们对合肥最熟悉的区域可能就是市府广场周围四牌楼至三孝口这一段的区域。这一段算是合肥的市中心,也是合肥的商业休闲中心,汇集了很高的人气。其周围的逍遥津是著名的休闲去处,园内景点密集,移步换景。西边丛林深处有百草园,园中园,盆景园,独秀峰等藏幽胜景,每到周末游人如枳。随着合肥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合肥的区域划分也更加明确,尤其以西南的天鹅湖政务新区和东南靠近巢湖的滨湖新区为中坚力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合肥的城市区域划分趋于完善。(4).城市节点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作为一个合肥人,我很难想到一个很明显的城市节点,可能市中心的市府广场能算一个,但无论从体量还是从特色上其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形象节点都很勉强,从这方面看,合肥的整个规划还应该更加完善。(5).标志物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就合肥而言,通过和几位合肥的小伙伴商讨,觉得包公祠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合肥的标志物吧,包公雕像这个形象在合肥人心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不知道在一个外来人看来,这样的标志物分量够不够。城市节点和城市标志物最能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它通常是一些典型的雕塑或者广场、公园等城市中的点设计。还是希望合肥的规划者们能够在以后的建设中,使合肥这座城市的标杆能更加多元,更加宏观层次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带来新的气息。3.城市色彩对于城市色彩,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得较早,并获得不少成功经验,使得城市面貌改观,形成独特的色彩特征,并城市色彩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但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合肥城市名称的由来是两条淝水的交汇,称为合肥;未来对合肥城市的规划之一是沿巢湖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城市。由此得出蓝色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基调色。合肥地处江淮之间,传统建筑色彩既有徽州的粉墙黛瓦又有青砖青瓦的青堂瓦舍,色彩以灰、白色为主,近现代的建筑以浅灰、白色为主,由此得出中性灰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主色调之一.合肥是首批中国园林城市,对于未来的城市定位延续了绿色宜居的理念,由此得出绿色势必成为合肥城市的主色调之一。综上,合肥城市的主色调可以采用灰、白、蓝、绿等中性温和的色调。结语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合肥城市设计的应用还不是很完善,此方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共同实现把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和谐、优美的良好愿望.参考文献[1]《城市意象》——凯文·林奇[美]华夏出版社[2]《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日]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文标题:从城市意象看合肥城市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4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