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原料药国际化cGMP之路正在延伸
1中国原料药国际化:cGMP之路正在延伸中国制药业发展迈向国际化道路,这已是人所共识,而事实上也正成为事实。目前,GMP、GSP等概念在国内药业已深入人心。相对于此,cGMP却还是较为生疏的。cGMP是英文CurrentGoodManufacturePractices的简称,即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也翻译为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它要求在产品生产和物流的全过程都必须验证。美国FDA执行cGMP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权威性,所以产品若得到美国cGMP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身价倍增。在药品市场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企业获得美国的cGMP认证已是大势所趋。尽管我国政府还没有强制要求制药企业实施cGMP,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不存在实施cGMP的迫切性。相反,按cGMP规范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是迈向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可喜的是,目前在国内,有前瞻性发展策略眼光的制药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规范的长远意义,并为之付诸了实践。上期,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网)副总经理吴惠芳分析了中国原料药面临的新机遇,本期我们将继续访谈,就cGMP这一主题请吴惠芳为我们详细解答。记者:cGMP应该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什么?吴惠芳:谈到国际通行的cGMP,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生产现场的cGMP符合性检查所遵循的是国际协调会议(ICH)所制定的原料药统一cGMP规范,又称ICHQ7A。该规范起源于1997年9月瑞士日内瓦原料药国际协调会议(ICHforAPI)。1998年3月,由美国FDA牵头,起草了统一的“原料药cGMP”即ICHQ7A。1999年秋,欧盟和美国达成了原料药的cGMP互认协议,双方同意协议生效后,在原料药的贸易过程中,相互承认对方的cGMP认证结果。对于原料药企业来说,cGMP规范实际上就是ICHQ7A的具体内容。所谓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就是强调现场管理(Current),我们在进行cGMP培训时,发现不少企业的质量部门的负责人对cGMP的理解很幼稚。我们把cGMP现场工人培训内容演示之后就听到有人说:就这么简单这还需要培训?没错,表面上看,cGMP的内容特别是在对现场工作部分的规范并没有深奥的学问,但是一旦将cGMP规范落实到真正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中去,就会发现执行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cGMP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药品质量就是cGMP的核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或理解为现场)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欧洲某家药厂要将一种市场发展潜力很好的原料药打入美国市场,便向美国FDA提交认证产品。之前,在原料合成过程中反应罐两个温度表中的一个存在精度偏差,操作工人虽然经过处理和请示,但是没有在生产的批记录上详细记录。产品生产出来后,质量检查人员在做色谱分析时只对已知杂质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就出具了质量合格的检查报告。FDA官员在检查时发现了温度计精度不符合要求,但是在生产批记录里没有找到相应记录,在核对质量检查报告时发现没有按规程要求的时间进行色谱分析。所有这些违反cGMP的行为都不能逃过审查人员的法眼,这个药最终也没能进入美国市场。FDA认定它没有执行cGMP法则,会损害美国消费者健康。如果按照cGMP的要求,出现精度偏差后应该安排作进一步的调查,包括对温度偏离精度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检查,同时还应该对偏离工艺描述的地方加以记录。药品的所有检查只是针对已知杂质和已知不良物质的检查,对于未知的有害成分或无关成分是无法通过现有方法全面检查出来的。我们在评价一种药品的质量优劣,常常把药物经过质量检验认定是否合格的标准,或者依据产品的效果、外观为判断依据。然而,在cGMP中,质量的概念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一个质量完全合格的药品未必是符合cGMP要求的,因为它的过程存在有出现偏差的可能,如果不是在一个对全过程有严格的规范要求的话,潜在的危险是不能被质量报告所发现的。这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为什么cGMP执行起来没有那么简单的原因了。记者:应该说,我国药企GMP改造是比较顺利的。那么,如果再实施cGMP,会不会存在难题?最困难的又是什么?吴惠芳:我认为,如果实施(cGMP),还是会有难题的。“细节”和“过程的真实性”应该是我们在执行cGMP最难的两个方面。我国现行的GMP规范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从硬件上讲,中国企业只要是通过了,与cGMP对硬件的要求差距并不是很远。但是,cGMP更强调的是过程的真实性,还有认证后的日常执行。要实施一个高标准的、完善的GMP,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认证,而是在于认证以后的日常控制。美国FDA的现场检查就说是对细节和对实施过程的“挑剔”,因为他们遵循的原则是保证患者的健康不受潜在危险的损害。大部分企业对cGMP的实质性理解还有偏差,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为企业灌输cGMP的核心思想,这一点,也将是我们成功实施cGMP的关键所在。记者:具体来说,要达到这个规范,我们现在的差距在哪里?吴惠芳:其实说差距,主要就是观念的调整与适应。实施cGMP目的在于使那些问题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被发现。这其中,消费者的健康不会受到损害是幸运的,但从药品制造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是不幸的,因为产品在不符合cGMP规范下生产,使得制造商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此看来,执行cGMP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制药企业承受这个代价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观念。我国企业在技术改造、硬件提升上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但是却不忍心看到生产出的合格药品由于过程不规范而被打入冷宫,这样的损失是制造商一时无法接受的。其实是时候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合格”这个概念了,执行cGMP就是一个契机。记者:现在我们通过美国FDA的cGMP规范的原料药企业的情况怎样?吴惠芳:现在国内学习cGMP的积极性是高涨的,无论是美国FDA官方还是国内学术机构、咨询机构举办的培训班,也包括这次会议的报名者都是络绎不绝。根据我的了解,这次会议(“第二届中国制药国际化论坛全球原料药采购及外包大会”)参会代表的一个愿望就是学习外国企业是如何执行cGMP、如何理解FDA对药物生产质量的要求、如果达到国外采购方的合作需求,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最早引进cGMP系统的中国制药企业并不是国内著名的大药厂,比如排名领先的华药集团、石药集团、哈药集团,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比如重庆大兴药业。早在1988年,重庆大兴药业就开始严格按照美国FDA要求实施生产管理规范,1990年底第一个产品通过FDA的认证,1993年之后陆续有多个品种通过FDA认证。与重庆大兴药业相似的企业的中小企业还有扬州制药、丹东制药、东北制药等企业。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原料药企业通过美国FDAcGMP规范的产品达到了259项,涉及企业130多家。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可喜的,说明我们药企在药品质量这一关已经逐渐被国际认可。路在脚下延伸,每前进一步都距离真理更近一步,只要坚持追赶先进的脚步,相信中国cGMP之路也就不远了。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2预测:平稳增长仍是医药经济发展主旋律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宏观经济环境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的调控中,将按照“稳定政策、注重效益、着力农村、促进和谐”为基调。今年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国内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的日益成熟,国民经济仍可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医药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提高,为推动和促进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医药行业通过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医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06年医药经济仍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医药市场的诸多变数仍将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企业一方面面临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局,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另一方面,国家将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和规范经济秩序,“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在进一步规范完善中持续开展下去;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GSP时代的竞争;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将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平稳增长依然是医药市场发展的主旋律。进入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们更加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日益完善;同时,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消费市场将出现新变化,具体表现为:消费区域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消费对象进一步拓宽。人们的消费选择更为宽泛,消费目的也由防病治病扩大到健身益智。消费求新、求天然、求疗效好。此外,低水平、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适度增长。医药商业微利时代直面流通领域改革提速。近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完善优化供应链之争。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将由目前的8.6%逐步降到6%~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7.68%逐步下降。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降费增效切入,寻求经营模式的突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以顺应市场趋势变化,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推广批发企业实施代理配送制,零售企业则实行连锁经营制。区域市场联动是未来医药流通发展的新格局。不同地方的批发企业应各自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在品种上相互调剂,让联合代理与配送服务相互支持,既竞争又合作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流通成本。医药企业要抓紧调整、完善机制,促进服务,抓好低成本策略的推进,在管理上开源节流,加强战略联盟;抓好重点品牌品种的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抓好创新服务,逐步实现向服务性企业迈进;抓好物流运行管理,凭借配送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控制率,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空间。医药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关注和研判新版医保目录扩容的动态。新修订的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由725个增加到1031个,增加了42%。此外,中药、区别于普药的新药、乙肝和艾滋病等抗病毒药物增长的幅度最大。医药企业应根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制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完善优化供应链,抓好品种、网络、配送服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等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以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不断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总之,各地要抓住市场发展契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研究医药市场走势,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医药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发展。3医药政策频繁颁布行业危机与商机并存2006-03-07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策年。过于频繁的政策发布和政策动向让企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药品降价风暴袭后,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将继续进行一系列药价管理政策的信号,与此同时,其他监管政策也一起将医药企业推到了更尴尬的境地。这些政策在2005年孕育或酝
本文标题:中国原料药国际化cGMP之路正在延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