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0.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吐血奉献带答案
1即墨五中高二政治导学案编写人:高二政治组审核人:迟永编号课题10.1社会发展的规律时间2014-3课型新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学习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____________的反映。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__,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_______作用。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__的变革;______________对生产力具有。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作用;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_作用。3.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____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___,当上层建筑_______经济基础状况时,它_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________经济基础状况时,会_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贯彻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规律。5.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的活动虽然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这种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______________。走历史必由之路,是_________________的客观要求。(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加以解决,即通过来解决。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内探究】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改革将成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材料二: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材料三:2013年10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材料四:201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部署深化改革,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3【课堂练习】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3.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大部门、宽职能”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①经济基础界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③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④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5.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6.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A.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这一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8.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指广大劳动群众②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9.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表明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10.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4【课后巩固】1.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3.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的话说明了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②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④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甲和乙合开了一家蛋糕店。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蛋糕,甲一天做20个,乙一天做25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制作坯子,一个加工成型,一天可以做60个蛋糕。这个小事例表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办事情应当从实际出发6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①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②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④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7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体现了A.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8.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判断不准,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10分)5哲学10.1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内探究5.(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必须打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内练习1——5BDDCB6——11DCCAAC课后巩固BCBBCBC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2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分)在各个阶段,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2分)③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哲学10.1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内探究5.(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要破解发展难题,
本文标题:10.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吐血奉献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4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