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起源2、发展(1)生产工具的改进史实(2)水利设施的完善(3)耕作方式的演变耕作方式的演变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生产力角度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关系角度简单的集体耕作个体农耕(注: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佃农、均田制下的小农等)(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私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思考1、古代土地制度演变反映什么本质问题?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反映: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原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思考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积极)2、导致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消极)(5)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之间的关系;自耕农形式与租佃制的消长;土地制度演变过程及其与租佃制的关系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时期发展阶段原因战国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汉比较普遍田庄经济发展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材质种类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发展动力租佃制出现、发展,逐步超过自耕农形式,成为土地的主要经营方式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宋的重要经营方式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土地私有制发展明清成为主要经营方式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人多地少3、基本特点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二、手工业1、成就2、特点(注:根本基本成就,能够史论结合说明每一个特点)形态发展概况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影响家庭手工业普遍存在农户副业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稳定小农经济;妨碍市场发育官营手工业西周至明中叶前居主导政府直接经营,实行征役制,后发展为雇募制供皇室、贵族、官府使用,不入市场利于细密分工、协作、提高技艺;妨碍市场发育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兴起,明中叶后居主导民间私人自主经营,由小作坊发展为手工工场进行商品生产,投入市场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思考3、古代中国手工业划分经营形态的依据是什么?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的不同来划分的思考4、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广泛使用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2、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提供前提条件。3、促进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三、商业1、成就2、特点注意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趋势;根本基本成就,能够史论结合说明每一个特点思考5、宋代时期比隋唐时期在商业发展方面有何突出特点?1、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如打破坊市界限、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设市贸易,出现晓市、夜市等。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四、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2、产生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3、根本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4、阻碍因素经济、政治农耕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一、农业二、手工业三、商业四、资本主义萌芽五、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闭关思考6、比较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政策相同点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目的近代化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限制商业发展影响都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都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脱离世界发展大势。不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时间战国兴起,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明清至鸦片战争原因商业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与…矛盾抵制倭寇、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防范沿海抗清势力内容限制国内商业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入侵结果随着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五口通商,海提供条件阻碍发展构成冲击明清时期: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孕育向近代社会演进的新因素;另一方面日趋停滞,暗藏危机近代化制,奖励工商,该政策逐渐被放弃禁闭关政策被打破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工业文明的崛起1、条件(资本、市场)(1)新航路的开辟思考1、如何从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并逐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体现了社会史观。(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葡、西、荷、英四国崛起的顺序、前者能取代后者的原因;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的影响;2、崛起: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政治自然科学经济(资本、劳动力、技术)法律保障市场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标志成就蒸汽机电力交通工具汽轮火车汽车飞机能源煤石油第一次第二次特点起始国英国一国几个发达国家同时技术发明熟练技术工人科学家主导产业轻工业重工业影响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大企业社会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级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个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组织手工工厂中小企业大企业经济侵略手段暴力掠夺财富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基本)形成最终形成经济理论重商主义自有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途径、表现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①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亚非拉的长期贫穷落后(主)②冲击并瓦解了亚非拉旧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其近代化(次)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思考2: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思考3、如何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角度理解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逐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体现了文明史观。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人类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近代化史观。3、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体现全球史观。4、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面貌,冲击旧的社会观念的和秩序,体现社会史观。二、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1、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商品、资本、人员(劳务)、技术、信息在日益广泛的范围传播,促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亚非拉国家或地区(附庸)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被迫卷入(2)近代工业产生、发展①外资企业②洋务企业③民族工业④官僚资本思考4、从洋务企业创办历程看,中国近代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①先重工业后轻工业②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展开思考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特点: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商品经济较发达,经济基础好;③列强经济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动力、市场条件较好;④便于更好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⑤民众思想较开放、活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发展概况①产生(19世纪70年代)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黄金时期(1912——1937.7)④日益衰落(1937.7——1949)(2)特点①地位②产生方式③发展环境④产业结构⑤地区分布⑥先天不足(3)影响因素有利因素①本国政府的政策支持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③资本家的爱国精神④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⑤有利的国际环境不利因素①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②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④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⑤政局动荡2、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1)表现(2)原因①西方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如: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冲击与传播)②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③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先进人士的推动。(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④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⑤中国人思想观念逐渐改变。思考6、为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①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早。②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1、探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政治:国内战争爆发经济:物资匮乏政治:农民频繁暴动经济:经济亟待恢复,国家能力有限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目的直接:取得战争胜利根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解决国内危机根本: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本质上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国家集中分配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资本家经营、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都涉及农、工、商、分配领域,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所有制:实行单一公有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采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管理经济;过渡方式:主张直接过渡所有制:公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调节手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过渡方式:主张逐步过渡都实行公有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评价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引起农民不满,频繁暴动。理论: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现实:使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确立:斯大林体制背景国内:苏联生产力水平落后;苏联经济恢复、发展,形势好转;国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和敌视,苏联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途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特点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评价积极、消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失败被取代)新经济政策打算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取得成效但被逐步取消)斯大林模式建成社会主义思考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3)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经济;(4)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3、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比三者改革异同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侧重点农业工业经济体制成效经济上曾取得一定成效没有成效,经济继续滑坡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1)目的: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2)内容:重点都在经济领域(3)结果:最终都失败思考2、三场改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改革的前提2、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国情。3、改革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5、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不前。6、改革要关注民生。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创新(1)实践: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分析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美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内容④特点⑤实质⑥影响思考3、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场重大的改革的异同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经济亟待恢复,国家能力有限政治:农民频繁暴动经济:经济危机政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都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内容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缩减工农业生产都对工农业领域进行调整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调节手段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发展作用私有制占主导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共同起作用影响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开创了国家垄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品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6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