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目标定向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并学会运用。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4.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自组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1.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3.解释下列词语: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风雪载途:风雪满途。形容旅途艰难,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按要求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阅读要求如下来:(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2.朗读课文,为划分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再读课文,结合“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明确: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练习检测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智力。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课外学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第二课时目标定向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自主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自读课文,划出文中生动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将其抄写下来:1.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燕子翩然归来。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5.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6.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㈠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㈡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教师语言: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明确: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明确: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2.自读下面句子,揣摩加下划线的词语,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明确:“许多”表示流传下来大部分的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左右”表示不确定,估计.也许比十天少,也许比十天多.而作者也不能确定精确的数字.说明文语言要科学严谨.练习检测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句中“沉睡”和“苏醒”两个词的作用?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明确: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明确: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明确:“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5.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明确:“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课外学习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理解。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本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6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