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放飞心灵快乐相随报告者:牛羊、李娜一、二年级(年龄:6-8岁)三、四年级(年龄:8-10岁)图片TankertankerDesign五、六年级(年龄:10-12岁)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认知的发展•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小学生意志的发展•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力•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比方做作业时,由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计算出错误或是把方向搞错了。•一年级的孩子学写数字“8”,很可能写成卧倒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做家庭作业,本来要做第二题,结果去完成第三题,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情绪性、不精确性向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有组织性方向发展。•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为:1、小学生记忆的广度不断扩大,记忆保持的时间也不断延长。2、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代替无意识记。3、小学生从机械识记占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向意义识记占记忆的主导地位发展。4、小学生的形象记忆不断减弱而抽象记忆又不断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要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识记的培养。2、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的培养。3、要教会小学生和遗忘作斗争。延缓重现:小学生的延缓重现,又称记忆的恢复现象,指最佳的识记效果不是识记的当时,而是识记后的一两天乃至两三天。延缓重现一般只发生在对已理解的材料的识记上,对不理解的材料则不会出现延缓重现的现象。小学生在识记材料时,最佳的记忆效果不是识记的当时,而是识记后的一两天乃至两三天•小学生的想象具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小学生的想象逐渐接近现实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加强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帮助小学生储备更多的表象。2、利用言语启发小学生的想象3、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艺作品。返回(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过渡性思维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为10-11岁,即四年级左右。如果教育得法,它可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如果教育不得法,则会延至小学五年级。(应用题、美术,语文教学)二、小学生学习的发展(一)小学生入学前的准备•小学生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学习准备和社会性准备•孩子入学前,应做好下列学习准备:①培养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③要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④要注意培养孩子掌握数量关系。•[案例一]秦海龙的爸爸妈妈是服装个体户,没时间照料儿子,又望子成龙的心切,所以,在儿子入学半年前,专门为他请了一位退休的工程师爷爷当家教,陪儿子吃住并负责教儿子读书识字。一个学期的时间,这位老家教把小学第一册的语文和数学全教完了,大部分的内容秦海龙也都学会了。开学后,数学老师提问的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秦海龙对答如流;语文老师教拼音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直呼。因此,在课堂上,他经常博得同学的阵阵掌声。但好景不长,过些日子秦海龙对自己在课堂上受宠的新鲜感渐渐地消失了,自认为老师讲的内容都会了,听课没意思了。开始时,他回答完问题,就觉得课堂上似乎没有他的事了,老师讲课,他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自己的月票,一会儿又抠墙上的油漆皮。到后来,他连回答问题的兴趣也不浓了,整天在课堂上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是想动画片的内容,就是想放学后吃什么东西……期中考试时,他的成绩排在了中等。•2、社会性准备①培养自立意识。②培养规则意识。③培养任务意识。④培养交往意识。•[操作指导]:有些孩子正式入小学前没上过幼儿园,因此对团体生活不太适应。集中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充分理解老师的讲话。第二,动作比较迟缓。教师要耐心地对这样的孩子进行训练,可让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每天反复练习,逐渐加快速度,直到熟练后再进行别的训练,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校园生活。(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推动力,它能激发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要让小学生明确每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要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第三,要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三、小学生意志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中年级以后,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小学生坚持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到小学三年级时,这种坚持性才渐渐成为他们的意志品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案例分析三C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家开了个小西点铺,生意挺兴隆。满朋上小学三年级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奶奶的点心铺里选一块最大的奶油蛋糕,拿回后屋,坐在桌旁吃完再写作业。但是,十有八次,吃完蛋糕就困,刚写一点作业便离桌睡觉去了。他临睡前一再嘱咐奶奶第二天早晨5点钟叫醒他好写作业。可是,每次奶奶叫他起床时都很费劲,所以,几乎天天早晨他没等写完作业时间就来不及了,有时连钣都顾不上吃便匆匆上学去了。一天,满朋放学回来眼睛都哭肿了。原来,全班同学只有他一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此班级都没被评上先进集体。老师批评他,同学也埋怨他。下午,他在班会上作完检查后便悔恨地哭了起来。当天他向奶奶表示不再吃蛋糕了。可是,坐在桌前不吃蛋糕怎么也写不下去作业,只好和奶奶商量先拿块蛋糕放在桌前看着,写完作业再吃。蛋糕放在眼前更写不下去作业了。心想先吃一口再接着写,可是吃完一口就想吃第二口,结果不一会儿他把那块蛋糕吃完又趴在桌上睡着了。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学阶段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应重视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1、对小学生要加强目的性教育。2、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3、培养小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四、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水平呈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特点表明:①低年级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由于家长或教师外力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行为习惯很不巩固。②升入中年级以后,由于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教师或家长的监督作用减弱了,于是原来在低年级时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道德行为习惯的水平自然有所下降,这也是导致某些小学三年级出现“乱班”的基本原因。③到了高年级,小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观念不断更新,道德认识水平也明显提高,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水平和中年级小学生相比,达到了新质的较高的水平。五、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一)同伴关系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①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影响他们社会能力的发展②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③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气特点:受欢迎,不受欢迎,受忽视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易于合作。(二)师生关系•1、小学阶段师生关系的特点:①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②小学的师生关系比较简单③小学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较大④小学的师生关系比较稳定•2、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①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②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三)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父母对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以后)共同控制: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返回案例分析一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担任班主任工作,刚开学前两天,我就感觉到接手一年级是很大的挑战,一年级学生非常活泼,上课小动作特别多,不专心听讲,随便说话,随意出桌,没有上课的概念,听到上课的铃声还在外面玩,发份作业班级就像超市一样杂,有的学生上课时随意走动、开小差、说话更是屡见不鲜,许多家长反应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教育建议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要求学生必须做到:1、课间把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具准备好,放在课桌左上角再出去玩。2、上课不准随便说话,有问题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说,不准随意下座位。3、上课坐直。4、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做到预习复习。5、写字姿势行为习惯:多提醒,常抓不懈抓典型,促进步以身示范慎用批评,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小班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案例分析二•该生是三年级的插班生,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不分场合的大声叫喊,不分轻重的打同学,遇到长一点的句子就一脸茫然,自己也从不说超过十个字的话,从没唱过一首完整的歌。叫“老师”时前面必加个“小”字,告诉她要讲礼貌,她便对你做鬼脸。……学习上她对大多数课程不感兴趣,经常不写作业,不愿听从老师的教导。•该生在纪律上的违规行为,是内心渴望人们关爱的心理造成的。由于家长工作繁忙,缺少家庭氛围的环境内,被大人们所忽视。缺少心灵沟通,无法与同龄孩子正常交往,导致其用异常行为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哪怕是被批评,内心反而得到安全感。而带有挑衅意味的动作却在伙伴中引发纠纷不断。交往中的受挫使得孩子加重消极的自我认识。•在有效处理任何不满意的行为之前,心须先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保持中立。如果学生做错了,先不要情绪化或直觉地加以反应,而要退后一步,尽可能保持中立。•指导:1、思考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动机。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事实,而非把事情想成学生不愿意做作业,只是因为他想照自己的方式完成。•2、先不要气恼,而要先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很重要?”•3、再问自己,真的够客观吗?学生的行为究竟有多坏?它常发生吗,还是偶尔为之?•攻击性行为•偷窃行为•小学生性教育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9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