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奥数知识点分类大全
小学奥数知识点分类大全可分成5大类,数论和行程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一部分计算基础基本公式1.运算顺序第一级:括号:()→[]→{}第二级:×÷第三级:+-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2.去括号①a+(b+c)=a+b+ca+(b-c)=a+b-c②a-(b+c)=a-b-ca-(b-c)=a-b+c③a×(b×c)=a×b×ca×(b÷c)=a×b÷c④a÷(b×c)=a÷b÷ca÷(b÷c)=a÷b×c3.分配律/结合律乘法:a×(b+c)=a×b+a×ca×b+a×c=a×(b+c)除法:(a+b)÷c=a÷c+b÷ca÷c+b÷c=(a+b)÷c4.两个必须掌握的性质两个数的和一定,则两数越相近,积越大两个数的积一定,则两数越分散,和越大5.几个计算公式完全平方和(差)公式:(a±b)2=a2±2ab+b2平方差公式:a2-b2=(a+b)(a-b)求和公式一:1+2+3+……+n=求和公式二:12+22+32+……n2=求和公式三:13+23+33+……n3=6.速算巧算基本方法凑整法、改变运算次序法、连续数求和、基准法、分组法、拆分法7.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拆分与裂项】,【换元法】,【错位相消法】,【构造法】等较难的计算方法。拆分裂项公式:等差数列公式:简单等比公式:第二部分基础题型1.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题】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2.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解题思路】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例题】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3.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例题】甲乙两班共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4.和倍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例题】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5.差倍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例题】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6.植树问题基本类型及公式:①在直线上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基本公式:棵树=段数+1;棵距(段长)×段数=总长②在直线上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基本公式:棵树=段数-1;棵距(段长)×段数=总长③在封闭曲线上植树:基本公式:棵树=段数;棵距(段长)×段数=总长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例题】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共栽多少棵垂柳?7.年龄问题【含义】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解题思路】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题】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8.盈亏问题【含义】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数量关系】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解题思路】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例题】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9.周期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如:人调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星期有七天等。像这样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有一定周期的问题,我们称为简单周期问题。这类问题一般要利用余数的知识来解决。在研究这些简单周期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仔细审题,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固定数,如果正好有个整数周期,结果为周期里的最后一个;如果不是从第一个开始循环,利用除法算式求出余数,最后根据余数的大小得出正确的结果。周期现象:事物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月份:1、3、5、7、8、10、12月大。解答周期问题的关键:(1)找出周期T,(2)考察余数,注意周期的首尾两数。例题分析【例1】元旦是星期日,那么同年的国庆节是星期几?【例2】甲、乙、丙三名学生,每天早晨轮流为李奶奶取牛奶,甲第一次取奶是星期一,那么,他第100次取奶是星期。10.鸡兔同笼【含义】这是古典的算术问题。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多少只和多少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叫做第一鸡兔同笼问题。已知鸡兔的总数和鸡脚与兔脚的差,求鸡、兔各是多少的问题叫做第二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第一鸡兔同笼问题:假设全都是鸡,则有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假设全都是兔,则有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第二鸡兔同笼问题:假设全都是鸡,则有兔数=(2×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假设全都是兔,则有鸡数=(4×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都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也可以假设都是兔。如果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如果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通过先假设,再置换,使问题得到解决。【例题】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九十四。请你仔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11.方阵问题【含义】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就叫做方阵问题。【数量关系】(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解题思路】方阵问题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方阵的求法是以每边的数自乘;空心方阵的变化较多,其解答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题】在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进行体操表演的同学排成方阵,每行22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12.抽屉原理【含义】把3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中,会出现哪些结果呢?要么把2只苹果放进一个抽屉,剩下的一个放进另一个抽屉;要么把3只苹果都放进同一个抽屉中。这两种情况可用一句话表示: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了2只或2只以上的苹果。这就是数学中的抽屉原则问题。【数量关系】基本的抽屉原则是:如果把n+1个物体(也叫元素)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放着2个或更多的物体(元素)。抽屉原则可以推广为:如果有m个抽屉,有k×m+r(0<r≤m)个元素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通俗地说,如果元素的个数是抽屉个数的k倍多一些,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解题思路】(1)改造抽屉,指出元素;(2)把元素放入(或取出)抽屉;(3)说明理由,得出结论。【例题】育才小学有367个1999年出生的学生,那么其中至少有几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的?13.容斥原理公式法:直接应用包含与排除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求解容斥原理一:C=A+B-AB,利用这一公式可计出两个集合圈的有关问题。容斥原理二:D=A+B+C-AB-AC-BC+ABC利用这一公式可计算三个集合圈的有关问题。图像法:不是利用容斥原理的公式计算,而是画图,借助图形帮助分析,逐块地计算出各个部分,从而解答问题。【例1】某班学生在一次期末语文和数学考试中,语文得优的有15人,数学得优的有24,其中语文、数学都得优的有12人。全班得优共有多少人?14.逻辑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不是依靠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进行运算,而是根据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做到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逻辑推理问题的条件一般说来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并且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因此,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始终保持灵活的头脑,更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①“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相矛盾。②“排中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或为真或为假,不能既不真也不假。③“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在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概念都必须在同一意义下使用。【例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运动衫上印有不同的号码。赵说:“甲是2号,乙是3号.”钱说:“丙是4号,乙是2号.”孙说:“丁是2号,丙是3号.”李说:“丁是4号,甲是1号.”又知道赵、钱、孙、李每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丙的号码是几?【例2】甲、乙、丙三名教师分别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分别教数学、语文、英语。根据下面的已知条件:(1)甲不是浙江人,乙不是江苏人;(2)浙江的教师不教英语;(3)江苏的教师教数学;(4)乙不教语文。则丙不教什么学科?【例3】执行一项任务,要派A、B、C、D、E五人中的一些人去,受下述条件约束:(1)若A去,B必须去;(2)D、E两人至少去1人;(3)B、C两人只能去1人;(4)C、D两人都去或都不去;(5)若E去,A、D两人也必须去。问应派哪些人去?15.数字谜数字谜语是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它的特点是给出运算式子,但式中某些数字是用字母或汉字来代表的,要求我们进行恰当的判断和推理,从而确定这些字母或汉字所代表的数字。步骤:⑴、先确定明显部分的数字⑵、寻找突破口,缩小范围⑶、分情况讨论16.等差数列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数的个数称为项数。票?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的差称为公差。例如:等差数列:3、6、9……96,这是一个首项为3,末项为96,项数为32,公差为3的数列。等差数列相关公式:¤通项公式:第几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求和公式: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平均数公式:平均数=(首项+末项)÷2在等差数列中,如果已知首项、末项、公差。求总和时,应先求出项数,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和。17.一笔画一笔画性质:¤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把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
本文标题:小学奥数知识点分类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0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