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严智雄同志的学习体会-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严智雄)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解析——宏观社会学的视角第二部分:人与教育——哲学的视角第三部分:人与组织——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七大第一次完整、系统、科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地位、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主要内容,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及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精神实质一、发展及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要回答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问题)经济增长论有代表性的: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等人的大推进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经济发展理论库滋涅茨的经济发展理论艾伯特·O·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观点:发展等于增长。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作用和局限)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的新的发展理论1、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受力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70年代人口增长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需要粮食生产增长、投资增长,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承星球的初)2、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过程,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主要观点: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包括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5、可持续发展观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sustained,sustainable)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启示:人类的发展观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人类发展观的演变,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演变趋势是越来越体现社会、人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要求;我国新时期发展观的确立,既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又要学习人类的共有文明成果。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摘自十七大报告全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站在发展的、时代的、人民至上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一)从基本国情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摘自十七大报告国情的“变”,要求我们从发展的新要求出发,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思路;“两个不变”,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摘自十七大报告(二)从我国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继续发展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全党只有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摘自十七大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有: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摘自十七大报告“一个中国(大陆)、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深圳、上海,人口占2.2%,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二世界:广东、浙江、江苏、辽宁,人口占21.8%,已达到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第三世界:河北、东北、华北、中部一些地区,人口占26.0%,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第四世界:即中西部地区,人口占50%,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长三角”人口占全国的10.4%,GDP占22.1%,财政收入占24.5%,进出口总额占28.5%。)1、城乡和地区差别:基尼系数:改革前0.16,现在0.47,国际公认警戒线0.4。(世界银行2008提供)城乡差别:1978年是2.57:1,2006年扩大到了3.3:1。地区差别:2006年全国人均最高(上海20667.9元)和最低(新疆8871.3元),相差2.33倍;农村人均最高9138.7元(上海),最低1984.6元(贵州),相差4.6倍。1978——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由2.57:1缩小到1.7:11995200120022003200420052.72:12.92:13.1:13.24:13.21:13.22:1中国=欧洲+非洲2、环境和生态破坏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水土流失和沙化总面积分别是356万平方公里和100万平方公里;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达13500万公顷,涉及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中分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就产生了。——自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三高一低”的特征: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今日滇池水江西某地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染红了河道资料:目前环境状况及危害目前,中国仍有33%的河段,75%的主要湖泊和25%的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每年有3万名儿童死于腹泻,这与水污染不无联系;有超过1.7万个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每天有多达3亿人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每年有1.9亿人受到与水有关的疾病的折磨;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000万人患上呼吸道疾病;污染使中国GDP每年损失13%。——自中国经济时报2008.2.13、耕地资源大幅减少潜伏重大危机工业化、城镇化过度占用耕地引发严重后果:出现约4000万失去土地、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保障的农民;粮食减少,导致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突出。4、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量消耗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三项指标:中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人均淡水1/4、人均树林面积1/5我国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的GDP只占世界的4%,消耗原油占世界的7.4%,原煤占31%,水泥占40%。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德国的1/6、美国的1/10、日本的1/20。我国工业每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倍。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只有2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37美元,德国为51美元,日本为55美元,英国为93美元。(老汇率计算)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5、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英、法、德、瑞典、丹麦与中国公共服务指标比较公共服务指标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2001年0.930(第13)0.925(第17)0.921(第18)0.941(第3)0.93(第11)0.755(第85)2005年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百分比5.97.28.06.26.82.0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百分比(1998-2000)4.55.84.67.88.22.1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百分比(1998-2000)11.411.59.713.415.312.8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百分比(1996-2000)1.92.22.53.82.11.0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百分比(1996)22.830.129.734.733.03.6(2004财政占3%)资料:教育和卫生投入在GDP中的比例教育投入:世界平均水平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9%左右,欠发达国家4.1%,我国2007年2.86%。卫生和教育投入: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古巴为13-15%,印度5%,中国4.5%。6、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存在滞后现象人民群众的人权、财产权、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权、监督权没得到应有尊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公正问题。又如: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依法行政,存在忽视甚至随意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三)从国内外发展要求看: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提出了新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也有了实践经验。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正向3000美元发展。这一经济发展水平,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对社会的影响:(拉美陷阱)国际竞争力下降(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多样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意识增强;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显现。简要结论1.以往的发展实践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民生,无法持续,没有前途;2.中国必须进入发展经济和发展民生并重的新阶段;3.坚持科学发展既符合客观规律,又是一条具有永续回报的根本出路,还是党向中华民族负责,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紧迫要求。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精神实质(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十七大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内涵和要求是一个科学体系理论上,这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上,这一体系完整地提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问题的具体思想、方法和措施。2、科学发展以坚持第一要义为前提第一要义就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现代化的实际要求决定的;坚持第一要义,不能把经济建设孤立起来,要防止唯GDP论。3、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是核心的含义:就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1.是坚持和实现党的宗旨的要求;2.是引导各级领导改变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民生,抛弃唯GDP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1、发展为了人民;2、发展依靠人民;3、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4、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实现全面就是推进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就是处理好社会内部的各种的关系。首先,协调是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协调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其次,协调需要改革。可持续就是实现永续发展。首先,可持续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其次,可持续的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5、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首先,要统筹好五大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次,要统筹好四大利益关系(1)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权和利)(2)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3)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4)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再次,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二)认真理解科学
本文标题:严智雄同志的学习体会-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