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苯》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你知道制鞋业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据新闻报道,南方某鞋厂的打工妹由于过多地接触这种物质而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投影: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草帽换竹笠,化工生产逞英豪。(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课题,引用新闻报道和谜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启动学生意义建构。谜底揭晓后,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2.确定问题学生想知道该物质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结构如何?可能具有哪些性质?这正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体会并学会这种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式。学习任务1: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苯的发现过程。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由大屏幕展示历史背景)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加压到13个大气压,储存在容器中备用。在加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油状液体。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首次发现苯。他将制备煤气后剩余的油状液体蒸馏,在80℃左右时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液体物质——“氢的重碳化合物”。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E.F.Mitscherlich,1816——1856)用化学方法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得了该液体物质,并命名为苯。[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踏上“苯的发现之旅”,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学习任务2:通过阅读材料、对苯试剂的实物观察和分组实验,归纳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习活动1:通过回顾上述材料中科学家对苯的描述以及观察苯试剂,总结苯的颜色、状态、沸点等物理性质。学习活动2:分组实验、观察——将苯与水混合,总结出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学习活动3:学生归纳、总结苯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小组交流。2(设计意图)从上述的阅读材料中,学生已经对苯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自己总结出苯的物理性质。教师设计、补充将苯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长久记忆一些性质(苯不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小)。学习任务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确定苯分子的组成;观察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乙烯比较。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推断、确定苯分子的组成。材料:法国化学家日拉尔(C.F.Gerhardt)等人确定了该液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苯是一种烃,其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39倍,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1mol苯燃烧产生3mol的水和6mol的二氧化碳。求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学习活动2: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和乙烯的燃烧作比较。学习活动3:观看演示实验:苯在空气中燃烧。[设计意图]从认识的一般过程来看,认识表观的性质(物理性质)之后就要运用化学技术和手段进入物质的内部,认识物质的结构特征。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组成——分子结构”这样的顺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为后续有机物的学习打下基础。甲烷、乙烯和苯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例不同,因此燃烧现象不同,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内化学习。3.自主学习学习任务4:学生自由探究苯分子的可能结构,并通过分组实验初步筛选出合适的结构。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烷烃烯烃代表物质结构特征特征反应学习活动2:尝试写出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分子结构,并将结果展示出来。学习活动3:展示学生书写的苯分子结构,观察并小组交流,对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展示:CH≡C-CH2-CH2-C≡CHCH2=C=CH-CH=C=CH2CH2=CH-CH=CH-C≡CHCH3-C≡C-C≡C-CH3学习活动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筛选出合适的结构。探究实验设计:a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b苯与溴水的混合(引导分析萃取现象)c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设计意图]学生在确定苯分子的组成后,就纷纷猜想苯分子的结构。学生凭借甲烷、乙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知识的同化与迁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多种链式结构,全部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苯分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此时老师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上述结构:用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实验结果否定了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学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矛盾,当前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平衡,需要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造重组。为此,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和争论,并试图为解决问题提出种种方案。学习任务5:教师的引导下定向探究苯分子的结构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继续推测苯分子的结构信息1:科学家们做了许多有关苯的性质实验,试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其中有这样两个实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①1mol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C6H6+3H2→C6H12;②苯与液溴在铁粉存在时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C6H5Br+HBr,并且苯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验事实等信息,正确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结构。信息2: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学说1866年,凯库勒(F.A.Kelule)提出关于苯的两个假说:①苯的六个碳原子形成平面六角闭链;②各碳原子间存在着单双键的交替形式。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经过,带有传奇般的色彩:他受到了梦的启发。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建筑学造诣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得益于他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这个假说只受“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事实支持,而不能解释另两个事实: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的邻位二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于是,凯库勒在1872年又提出互变振动假说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电脑模拟:互变振动假说学习活动3:根据键长的数据进一步评价凯库勒的假说。信息:烃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共价键苯分子中碳碳键碳碳单键碳碳双键键长/pm140154133[设计意图]以探究为手段再现人类科学知识形成历程的片断,使科学家的发现与学生的发现融为一体;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当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某种事实时,可以大胆进行猜测、提出假说。假说只有被实验或现代科技手段测得的数据所证实时,才能成为理论,当因为新的事实出现而暴露出缺陷,理论再被修正和发展。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结论是相对真理,随时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引发另一个科学问题的产生,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应该是教学成功的必然。讲述化学家的轶事趣闻,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好奇心之后,适时地明确指出向化学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澄清某些背离科学精神的错觉。学习任务6:感受技术手段的更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学习活动:观看信息和图片,准确理解苯分子的结构信息1:1935年,科学家詹斯用X射线衍射证实了苯分子结构是平面正六角形,再次说明假说①能够反映客观事实。虽然苯分子中没有交替存在的单、双键,但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其结构简式为:展示模型和图片: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苯分子电子云照片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聚苯胺彩色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学家们运用纳米技术拍摄)[设计意图]苯分子结构的现代解释过程涉及较多现代化手段和学生现阶段无法掌握的理论,为让学生对科学过程发展的技能有所认识,采用以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及时补充、运用科技新信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看到分子的结构,之前种种4的猜测都在这里揭晓;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世界的美好与神奇,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学习任务7:由苯分子的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习活动1:学生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由苯分子的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习活动2:观看多媒体动画给出苯的溴代反应和硝化反应多媒体课件模拟:苯的溴代反应和苯的硝化反应学习活动3: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活动4: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苯的化学性质——苯易燃、易取代难加成。[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动画模拟苯的溴代反应和硝化反应,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引导学生认识甲烷、苯发生取代反应的不同。学习任务8:概括总结苯的广泛用途。学习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苯及其化合物的制品。[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协作学习,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结:苯分子结构苯的物理性质苯的化学性质用途(设计意图)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地全程参与各个环节,努力收集证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因智力类型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多元“发现”结论,教师根据学生最邻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耐心地参与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引领学生凭借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进行讨论、交流。交流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补充和修正,学生的多元“发现”统一了起来,既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又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多元性和其内在的统一性。5.效果评价课堂练习:1、有三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分别装有苯、水、酒精,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如何鉴别它们?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①苯与液溴反应②苯与浓硫酸、浓硝酸混合液的反应③用苯制环己烷的反应④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3、填写下表:代表物质甲烷乙烯苯结构特征特征反应(设计意图)根据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再创造教学情境,设计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练习,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的认识,以达到较深层次的意义建构。结束语: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但在使用苯时,要注意安全。沈阳苯罐燃烧爆炸,金州火车站及时抢险,避免苯罐燃烧爆炸;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双苯车间发生爆炸,松花江水受到严重污染。拓展延伸(作业):了解生活中可能接触苯或含有苯环结构物质的场所,查阅资料并与同学讨论这些物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护建议,写一篇科普文章。板书计划:5苯㈠苯的物理性质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2.比水轻,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沸点是80.1℃(易挥发);熔点是5.5℃(苯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结晶)。㈡苯分子结构1.苯的分子式为C6H6,最简式CH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介于单双键之间独特的键㈢苯的化学性质1.燃烧:2C6H6+15O212CO2+6H2O2.取代反应:+Br2+HBr+HNO3H2O3.加成反应:+3H2点燃Br—NO2+H2OFeBr3浓H2SO4△Ni△
本文标题:苯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4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