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老年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1老年生活质量及其评价于普林(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生活质量是英文QualityofLife(QOL)的译文,我国有些学者又将其译为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生命质素等。WHO于1993年8月拟定了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全球性方案(WHOQOL),国内也有作者开始研究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一、生活质量的定义: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每个人对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等不同,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构成有不同的看法。WHO生活质量研究组定义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994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委员会流行病学学组提出了初步定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对自己的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美满的程度和对老年生活的全面评价。二、生活质量的构成:对于生活质量的不同定义导致对生活质量构成的不同。WHO的生活质量测评包括六个大方面:(1)身体机能;(2)心理状态;(3)独立能力;(4)社会关系;(5)生活环境;(6)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三、生活质量特点:1、是多维的,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及对环境的主观满意度。2、不但测量负相健康,也测量正相健康。3、反应连续的健康变化过程。4、注重多种疾病的多个观察终点。5、评价的主体是被测量者。6、在利用各种临床资料的同时,侧重于被测量者的主观感受。7、评价既可以反映人群的健康,又可以反映个体的健康。四、生活质量测评的用途: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概括为四个方面:1、临床试验。2、临床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3、一般和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状况评定。4、卫生服务决策。五、生活质量测定方法:按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可有所不同,具体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六、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量表和特殊量表。一般量表又分为:单条目的生活质量总评价、一般健康量表和效用量表三类。特殊量可按照病种分为癌症的、中风的、糖尿病的、哮喘的等,也可按照测量的内容分为日常活动量表、心理测量表、社会功能量表等。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2香港老年人的积极生活及生命质量关锐煊张宙桥伍锡洪颜文雄陈锦权(香港城市大学)陈肇始(香港大学)刘丽珍(香港理工大学)梁万福(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01年已高达一百万零四千三百人,占六百七十万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四点九。而根据上述推算,老年人口至2016年将高达一百五十九万零三千八百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点九。即表示每五位香港市民便有一位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面对人口老化的庞大压力,政府有关部门及不少社会人士(包括专家学者们)都密切关注老年人晚年的积极生活及生命质量。为着更有系统、更准确地了解老年人对积极晚年生活及生命质量的理解及看法,我们通过大学拨款进行一项大型的相关调查研究。首期的研究于2001年4月至6月期间,在全港进行了十六次聚焦小组(FocusGroup)收集有关资料。每次小组人数7-16人,共有157位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所获得的资料将用以构建进一步的调查问卷,下步全港性问卷普查,约3000名老年人。本文将就聚焦小组之研究结果作出报导及结论。一、香港老年人口现状,香港平均预期寿命二、何谓积极晚年三、理论架构四、研究方法五、研究结果1、正面资源:自主、依靠自己、自我照顾的知识与能力,利他主义、人生哲学、不追求名利。2、对自身的正面贡献:有趣的、社会化、处理压力、学习、经历支援感、撤离。3、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工作、有生产力和义务工作,六、结语:当老年人感到其存在价值及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时,便会主动对周围社区提供志愿援助和服务,间接确认其晚年的积极性,也在其互动历程上体验了高水平的生命质量。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3对危害中、老年人健康最严重疾病的一级预防陈学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卫生局对死亡原因的调查,发现死于冠心病、心肌梗塞者占全部死亡的28%,死于脑动脉硬化引起中风者为25%,死于恶性肿瘤者为18%,这三者占死因的前位,预防重于治疗,对此类疾病进行一级预防,为使中老年人享受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要措施。引起此类疾病的病因,有生物学基础,但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故预防之道,须根据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预防。一级预防者,即根本不得此类疾病。因此,此类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1、愉快的情绪,善于调适心理平衡;2、助人为快乐之本;3、与社会多接触;4、生命在于运动,要适量运动;5、合理的膳食;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体重(公斤)6、合理地对待生活事件;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尊、互谅、互助8、放松疗法——Me.GuiGun疗法心身疾病除上述三种疾病外,还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美尼耳病、多种皮肤病等。其中糖尿病患者易得动脉硬化。此类疾病得到预防后,降低或大大降低其发病率,为“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要措施,可延长平均寿命,节省医药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刘萃侠肖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00871)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国外许多研究发现,受测者对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总是喜欢作正向的回答,不快乐、不满意的人很少。由于许多统计分析都以数据的常态分布为前提,所以,严重的倾斜就会为统计分析带来麻烦。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大部分受测者在量表上的得分都相同,那就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区分了;而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4编制量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区分个体差异。本研究主要目的之一是考察国内正常老年的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是否也存在正向分布。本研究目的之二是分析与检验哪些因素,或者说哪类题目更易引起受测者的正向回答。Allison等人(1989)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效应(MuhammadAlieffect)的研究发现:个体往往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道德(如诚实、公平),比他人稍微聪明或一样聪明。他们对这种效应提出三种解释:1、可验证性:有无道德比智能商高低更难以观察与验证;2、可控性:有无道德比智商高低更能被人所控制与选择,更需个人来负责任;3、赞许性:有道德比智商高更被人称赞、更可取。据上述观点,笔者推测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测量中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倾向:假设1:受测者对单项的概括性题目要比对多个生活领域的综合测量更易给予正向反应。假设2:对家庭关系(婚姻、子女)的测量要比对物质条件(经济、住房与医疗)的测量更易引起受测者的正向反应。以国内1989-2001年已发表的35篇有关老年人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的研究结果为分析数据,无论使用何种测量工具,这类研究所得的平均分均大于理想常态分布的中点,即都呈正向倾斜。而且单项的概括性题目要比多个具体生活领域的综合测量,家庭关系的测量要比物质条件的测量更易引起正向反应。这种结果一方面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老年人、无论是青老年人与老老年人,都确实普遍地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这种正向分布的分数是老年人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也表明老年人可能为了维护自尊与面子而有意无意地在美化自己;或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与良好的心境而降低期望水平,忽略与美化事实;这些应对策略一般来说有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益无害。认知功能的年老化过程、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李德明1刘昌2李贵芸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2南京师范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210097)大量横向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的认知功能随增龄而减退。我们过去的研究还观察到,成年人多种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随年老呈增大的趋势。除了遗传背景和健康状况的作用外,影响认知功能年老化过程及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但过去没有作过仔细的分析。本工作将着重对认知功能的年老化过程、个体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被试为20-90岁身体基本健康的成年人共1350例,职业不限,小学4年级以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5上教育程度,以10岁段划分为7个年龄组,组间教育程度基本匹配(平均受教育年限11.1±3.6年)。认知能力测验包括数字鉴别、心算、汉字旋转、数字工作记忆、双字词再认、三位数再认及无意义图形再认共7项分测验。实验在微机上进行。结果表明:1、认知能力的年老化过程:各年龄组7项测验结果差异显著,60岁组明显减退,80岁后减退更为明显。2、个体差异的年老变化: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描述测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性,各项测验的变异系数值均随增龄而增大。3、认知功能年老化过程的性别差异:4项测验性别差异显著(女好于男);3项认知测验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4、不同职业被试的认知能力:将被试划分为科技、文教、行管、医护、财会和工农兵等共6类职业。科技、医护和财会人员分别在数字工作记忆、汉字旋转和数字鉴别等测验表现较为突出。5、高、低教育被试的认知功能年老化过程:根据被试者受教育年限(12年或12年)将被试划分为高、低教育组。高、低教育组7项测验结果差异显著;2项测验年龄与教育的交互作用显著。6、高级技术职称被试测验结果的分析:40岁以上高级技术职称被试组5项测验结果显著好于非高级技术职称被试组;高级技术职称被试组多项测验结果好于同龄高教育组,这种差异至80-90岁组仍然存在。结论:成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是一个渐进的连续过程,约在60岁和80岁先后进入两个明显的减退阶段;个体差异的增大也遵循此规律。某些认知能力存在性别和职业差异。教育因素对认知能力的年老化过程有明显影响,高级技术人才到高龄仍保持较好的认知能力。轻度认知损伤——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的新领域王鲁宁(解放军总医院100853)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我国老年医学将在21世纪获得迅猛发展。以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疾患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痴呆因其高度的智力致残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一直是神经、精神以及老年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点。目前尚无根治措施,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旨在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的进展一直是研究者的攻关课题。但如何识别早期症状,如何预测病情进展,以及采用何种处理方式等未获圆满答案,因此,人们开启了另一相关领域——轻度认知损伤(MildCognitionImpairment,MCI)的研究工作。轻度认知损伤是指老年人出现轻度记忆或认知障碍,但还不足以诊断痴呆的临床现象,目前尚未形成一明确疾病实体(diseaseentity),但有作者称其为一临床实体(clinicalentity)或临床症候群(clinicalsyndrome),即指出现上述症状的老年心理卫生2002年学术年会(8月5~9日呼和浩特)6一组人群。该人群中部分患者有可能日后发展为老年痴呆,其介于正常老化与早期老年痴呆之间,故目前普遍认为MCI人群为老年痴呆症的高危人群。研究MCI人群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其一,MCI本身即可干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故应寻求医疗方法以求改善生活质量。其二MCI人群中部分患者认知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导致痴呆发生。密切追踪此类患者,对了解认知衰退的临床演变过程,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实行相应干预措施大有补益,可以做到对老年痴呆症真正意义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并且涉及对老年痴呆进行有效二级预防等重大医疗卫生决策问题。目前虽无世界范围内诊断MCI的确切统一标准,但广泛应用的推荐标准仍具有可操作性,其核心内容在于(1)除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或精神心理因素;(2)有记忆力下降或某项认知功能轻度损伤;(3)各种量表(含MMSE,ADL,CDR,GDS等)均不足以诊断痴呆。由于年龄组不同以及使用的标准有别,MCI的患病率差异较大,Barker等人发现50~90岁老年人群中存在MCI患病率在5.8%
本文标题:老年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