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貌学绪论1、地貌学(P1):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地貌(P1):由于内营力和外营力的长期相互租用,在地壳表面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3、地形(P1):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4、地貌形态构成(P3):几何形态要素:地貌面:平面、斜坡地貌线:两个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相交形成的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比较规则的几何体。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5、戴维斯“地理循环”理论(P3)(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营力(2)地貌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P5):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2、构造地貌等级(P5):全球构造地貌——基础大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叠加3、世界上三大活动构造地貌带:(P9)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山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利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这里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在内,往东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至印度尼西亚。这里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火山活动。洋脊裂谷带: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山脉。海底火山和岩浆喷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4、大洋中脊(P14):大洋中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km其顶部是一条顺大洋中脊走向延伸的狭长槽谷,宽仅几十千米,相对深度可达2000m5、海岭(P14):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6、大洋中脊与海岭的区别(P14):大洋中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和新生代玄武岩浆喷发益处活动带,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海岭处于大洋盆地中,岩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总体上比较宁静7、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类型(P16):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8、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与东亚型大陆边缘的差异性(P17):构造地貌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P18):a.新生代褶皱山带b.大陆裂谷带2、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P19):a.褶皱块断山脉b.断块山与断陷谷3、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P20):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或拗陷。如在大面积拱起区内缺少构造差异活动,经长期侵蚀形成高原或低山丘陵,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以北的北山,但内部如有一定的构造差异活动,地形起伏就较复杂,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就是板块内部稳定区内因褶皱作用而成。大面积拗陷区经长期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如华北平原。5、断层崖(P22):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6、断层线崖(P22):除活动断层直接形成的断层崖外,还有一些沿断层线发育的崖壁却是古老断层线位置发展起来的,近代无断层活动。Ps:断层崖经过长期侵蚀后形成断层线崖7、断层谷(P22):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称为断层谷。8、掀斜山(P23):指断层上升盘翘起所成的山体。山体因不等量抬升,其主脊总是靠近断层一侧,形成一坡短而陡、另一坡缓而长的不对称形态。9、单面山(P23):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10、猪背山(P23):当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脊11、穹窿山地地貌(P24):穹隆构造一般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拱而致。发育在穹隆构造上的或受穹隆构造控制而发育的地貌,叫做穹隆地貌。早期发育穹隆山、放射状水系;晚期发育穹窿中央山地(高原)、环形单面山。12、火山地貌(P25):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堆积)形成的火山锥、熔岩流、熔岩台地等地貌现象。13、熔岩地貌(P26):熔岩沿地面坡度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形态熔岩台地:大规模的熔岩溢出地面所形成的平坦地面。熔岩丘:熔岩溢出表面快速冷却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丘。熔岩垄岗:熔岩沿谷地流动,冷却形成的长条形岗地。14、火山锥形式(P26):锥形火山、盾形火山、低平火山和火山坑、寄生火山锥15、火山形状(P26):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风化作用的类型(P27):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2、风化壳(P33):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残积体或堆积物称为风化壳。广义的风化壳,除基岩风化而成的残积风化壳外,还有其他堆积物经风化而成的堆积风化壳。3、风化过程有哪些阶段:(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岩屑型风化壳):基岩初期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原地崩解碎裂,形成岩屑型风化壳,这个阶段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元素很少迁移,碎屑成分基本上与母岩一致。(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早期,中期,晚期阶段,分别以富钙、富硅铝、富铝铁为其特征。4、崩塌(P43):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石块和碎屑层等,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地向坡下崩落,在坡麓形成倒石堆,这一过程称为崩塌。发生突然;速度块;破坏性大;形成倒石堆。5、引起崩塌的因素(P43):(1)形成崩塌的条件主要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等。(2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脚6、崩塌的类型(P44):(1)崩塌(山崩):多发生在高峻、陡峭的山坡,深切峡谷的谷坡,高陡的人工边坡等地貌部位。崩塌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沿着陡坡各种结构面发生,大量的变形块体急剧翻落而下。崩塌发生后塌落面仍然很陡。(2)散落(落石):位于斜坡上的陡崖、危石、不稳定的岩块或碎屑,主要因重力作用沿坡成群向下滚落呈跳跃式崩落现象称为散落。(3)塌岸:在河流凹岸、海或湖蚀崖等地貌部位,由于河、湖或海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淘蚀,使岸坡基部被掏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塌落的现象,称为塌岸。7、滑坡(P46):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叫滑坡1.滑坡壁2.滑坡湖3.第一滑坡台4.第二滑坡台阶5.醉林6.滑坡舌凹地7.滑坡鼓丘和鼓张裂缝8.羽状裂缝9.滑动面10.滑坡体11.滑坡泉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P52):地表水中在流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2、坡面径流作用带(P53):(1)不明显冲刷带:位置:位于坡地上部,接近分水岭地带,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主要指河谷源头的浅平低洼地。坡度小,集水量少,流速小,侵蚀弱。代表地貌类型:浅凹地(2)冲刷带:位置:位于斜坡中部,随着面状水流进一步分异、积聚,径流量和流速有所增加,坡面冲刷强度加大,侵蚀强烈。代表地貌类型:侵蚀纹沟(3)淤积带:位置:坡麓地带,由于坡度变缓,坡面径流流速减小,并有大部分水体渗入地下,所以水流挟沙能力减弱,发生堆积。代表地貌类型:坡积裙3、沟谷类型(P54):切沟、冲沟、坳沟4、洪积扇(P55):冲出堆和洪积扇在成因上没有什么重要差异,仅仅在规模和大小上有差异,小型的沟谷谷口堆积地貌体称为冲出堆,较大的称洪积扇。形成条件:(1)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区:提供大量碎屑物质。(2)沟谷坡度、沟床比降大:水流流速大,能携带大量碎屑物质。(3)遇到大雨或暴雨:形成洪流。(4)山前沟口坡度较小且有较开阔的山前平原:洪流搬运能力降低,携带的泥沙呈放射状散流形成堆积。5、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P56):(1)固体松散物质(2)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3)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水源补给6、冲击河床的平面形态(P64):类型、概念(1)顺直微弯型(曲率1.5):河段顺直或略弯曲、河床曲折率小于1.5,两岸边滩交错分布,横断面上边滩与深槽并列;上下边滩之间有浅滩(沙埂)相连,纵剖面上深槽与浅滩相间分布。(2)弯曲型(曲率=1.5(沱江曲率为2.11):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床。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与凸岸的边滩相对应。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均呈圆弧形。自由曲流(迂回曲流):此种曲流一般发育在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自由迂回摆动。(易发生河流裁弯取直)深切曲流(嵌入曲流):地壳急剧抬升,曲流保持原状切入到基岩中所形成的曲流。(3)分汊型(辫流):分汊型河段河床宽窄相同,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则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两股或多股汊道。(4)散乱型:散乱型河床河段顺直,河身宽浅,水流散乱,槽滩高差不大,沙滩众多,河汊密布,无固定主槽。7、河漫滩(P66):定义、过程(1)定义: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2)过程:Ⅰ.边滩阶段Ⅱ.雏形河漫滩阶段(大边滩阶段)Ⅲ.成形河漫滩阶段(曲流型河漫滩阶段)(3)类型:Ⅰ.河曲型河漫滩Ⅱ.汊道型河漫滩Ⅲ.堰堤式河漫滩8、河流阶地(P69):成因、类型(1)成因:Ⅰ.构造运动Ⅱ.气候变化Ⅲ.侵蚀基准面变化(2)类型:按阶地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侵蚀阶地、堆积阶地(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9、河口分段(P74):(1)近口段(从潮区界到潮流界)(2)河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一段)(3)口外海滨段(从口门到三角洲前缘为止)10、河流三角洲类型(P76):(1).扇形三角洲:(2)鸟足状三角洲:几股汊河入海,各汊河口泥沙迅速堆积。美国密西西比河(3).尖头形三角洲:只一条主河道,在其两侧堆积成沙嘴,向海突出呈尖头形。(4).岛屿状三角洲:11、“动力平衡”的概念(P86):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P90):(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成分和结构)(2)岩石的透水性(孔隙度、裂隙度)(3)水的溶蚀性(水中CO2量和各种酸的含量)(4)水的流动性(气候条件)2、水的运动分带(P94):(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地表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有利于垂直洞穴发育)(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丰水期潜水面至枯水期潜水面,丰水期呈水平流动,枯水期呈垂直流动。(发育垂直和水平溶洞)(3)水平流动带: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低谷能补给河流的深度。水流呈水平流动补给河流、常年流动、并且有自由水面。(有利于水平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4)深部滞留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其下限可能很深。水流动慢、水质交替弱、岩溶作用微弱。3、喀斯特地貌分类(P95-P101):(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地表水流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溶蚀和冲蚀出来的石质小沟石芽:石芽是溶蚀沟间的凸起部分,是蚀余产物。高大的石芽形成石林。岩溶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10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于较陡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宽度很少超过10m,深可达数十至数百米溶蚀洼地:通常由岩溶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面积小于10km2,具有封闭性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岩溶洼地,面积10-100km2以上,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岩溶盆地继续扩大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干谷:岩溶地区的干涸河谷。由岩溶潜水面降低到河谷之下而引起。盲谷:上下游封闭的死胡同式的河谷。地下河: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常与洼地组合成峰丛-洼地地貌。峰林: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展而成,但因受构造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岩层上多呈圆柱形或锥形,在大倾角岩层上多呈单斜式。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上。(2)地下岩溶地貌:溶洞:地下
本文标题: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5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