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哲学家们都干了这些?——《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李润泽哲学家们都干了这些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这本书的确给我带来了许多。从苏格拉底的追问方式奠定了哲学及哲学家的根本怀疑精神,到哲学和宗教藕断丝连还互相矛盾的关系,到近代哲学的出世、康德的统一、黑格尔的完善,还有理性的陷落即对科学价值的思考,最后留给人们对非理性认识的无限遐想……这些都可以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加强了人们对哲学这门“没用”学科的理解——其实它没那么“高深”,更并非那么“不接地气”,也诚实地告诉了人们我们在认识事物上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家》的主线。其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把一个个理论,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妙趣横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哲学画卷。其中,理论说明深入浅出却不失严密,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风趣却不失客观。全书有四十九章274页,可大致分为七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哲学基本精神的开端,以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评说结束。苏格拉底的死昭示了哲学基本的追问精神——即“怀疑”。希腊人希望用死的威胁让苏格拉底放弃他随意质疑和发问的权利,但那却是苏格拉底及其“后人”死也不愿放弃的东西。用了一章来介绍这个一下这个故事和苏格拉底其人。第二部分主要是希腊哲学后来中世哲学发展遇到的几次困难,以及和宗教的联系。先是战乱,再是新生罗马政权承认了基督教后对其它言论的绞杀以及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表达了宗教借哲学表达了自己,哲学也因此得以保全下来的事实,后来(本书)又揭露了宗教信仰的“盲目”和哲学的“怀疑”根本上水火不容的关系。最后在第九章阐明了人们从史研究哲学以及学习哲学的根本原因——怀疑。我用语言,这一只能片面描述理性的工具,解释就是说对任何现有答案和现世经验的不满意导致的对真正知识的探寻。第三部分是关于近代哲学的开端,以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中间还插入讨论了形而上学下的二元论等其他在二元论影响下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主要描述出了理性主义严谨且成果卓著,但根基脆弱,很有独断论的嫌疑;经验主义根基扎实但无法“产生新知识”,仍然在研究形而上学的道路上不能完全胜任。同时解释了哲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反对独断论——永远不轻易相信一个未经过验证的,没有根据的结论。之后的第四波分与第三部分联系很紧密,讲了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下,经验主义下的机械论和决定论崛起,引起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危机。同时,英伦经验派的三大代表人物的登场,以及他们之中休谟的“休谟问题”(“观念的连结”(Relationof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ofFact)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又导致了科学基本方法和根基,既归纳法和因果律的循环矛盾,人类到了一种“要么不能认识事物,要么没有自由意志”的“绝望”地步。后来又有康德对于因果律和人类认识能力的重新界定,对形而上学的描述(二律背反)等,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崛起。即使今天,德国仍是世界哲学研究者的心向往之处。康德的学说也奠定了日后德国众多优秀哲学家出现的基础,像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尼采,马克思……。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第五部分是在黑格尔统一形而上学之后,随着人类会自我认识能力的理解的加深,对理性这一之前人们“饱含深情”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叔本华和尼采首先把理性从原先的位置上拉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种种非意识状态下的“意志”。虽然也是有“种种”独断的嫌疑,但至少他们意识到的问题很关键。然后是严谨的哲学家想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寄希望于严谨的逻辑体系逐步论证种种哲学问题,但最后也是发现若用理性工具开始怀疑种种问题,最后肯定也要怀疑到之前建立的种种逻辑公设合理性方法,昭示了两个问题:1.用理性不能回答某些问题。2.理性本身也有问题,他能共提供答案的问题很少,对其他问题提供的答案也很有限。然后就是总结前任真理观(认识论范畴)得出的“实用主义”,既任何知识或理论,只要符合所需或者生活的要求就是真理。第六部分先讨论了相对论,海森堡不定性定理等科学发展中的几大发现,得出了科学是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筛选工具的解释世界的一种工具。也探讨了科学的种种弊端和优势,最后再通过对中国哲学的介绍和中西医、中西餐的比较,盘托出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非理性”。最后的第七部分简要介绍了现代哲学,像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主要通过主观感受认识世界,得出的“主观真理”的可行性。并强调了它的零散性和可行性,如中国古代说的“禅悟”等方式就是和非理性主义描述的“主观方式”体验世界并得出真理相类似。最后简单总结了前面的内容,界定了理性和非理性方式在主观和客观世界所能认识的事物。也算是善始善终了。在不同时代,各色各异的哲学家被描写的活灵活现,他们的性行和推理都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一样吸引人。苏格拉底的坚守如一,笛卡尔的睿智稳重,斯宾诺莎的温厚善良,莱布尼兹和洛克的穷追不舍,贝克莱德的大智若愚,休谟的胆大心细,康德的扭转乾坤,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干寂落,克尔凯郭尔的谨小慎微,黑格尔的大气磅礴,罗素的稳如泰山,维特根斯坦的天赋异禀……。这些都非但人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400多年,也让这本书显得与众不同。这本书用非常浅显的笔调让人明白了许许多多哲学上的重大问题。但从头到尾的书始终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幸福,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追寻我们的个人幸福。但作者也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些话:“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哲学?前言以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我们了解哲学是为了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个人幸福。”“但问题是,(比如)我们享受科学的成就并不需要我们事先学习物理知识。科学家造好了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手机),得出了各种实用的结论(比如“饭前要洗手”),我们只要直接拿来用,直接遵守就是了。就是一“关键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有现成的产品呀!”“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给人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形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的,活出你自己’,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实际上,我们发现,整个哲学史上那么多学派那么多说法,其中凡是和普通人相关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普通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焉版。我们不需要了解真正的哲学观点,就已经在‘享用’哲学家们的思考成果了,并没有什么精妙的哲理是独藏在哲学著作里、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享受不到的。你想,假如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让人易于接受、又比现今各种人生观能带来更多幸福的道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个道理改写的通俗易懂,然后拼命到处宣传啊。”“每个人天生都知道要追求幸福。那么假如哲学书中真有幸福之路秘而不宣的话,这不就意味着只有我们才是全世界最精的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密径,而这是上所有其他不读哲学只顾着挣钱享乐的人都是比我们笨的傻子吗?”“这不大可能吧。”“我的意思是说,就像我们享受科学成就的最好办法的办法就是买个新手机而不是去学《电子电路》一样,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人生幸福,我们没必要亲自学习哲学,只需从各种世俗的人生观中选一个就好了。”“假如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是不满意各种世俗的人生观,执意要翻开这学书自己亲子研究一番的,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了。”“你不信那些现成的答案。”“你怀疑它们。”“恭喜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52)我们学习知识,但从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就算有理由也是别人给的。跟重要的是,没人去追问这些东西是不是真正有用的,或者说到底有什么用。有人站出来进行质疑,反问,为的就是获取真知,不盲从,和拥有自己的知识,我们却向他们投去不解甚至是嘲讽的眼光。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检验过的人生不值得活”,人生在世若浑浑噩噩,随随便便任由自己和别人一样“随大流”,怎么能算是有意义呢?知识若不是经过自我的检验和思量,我自己本人怎么才知道它是可靠的,怎么才能让我去相信它?然而,在书的后几部分,作者了写了理性对于哲学一些至要问题回答的不可行性和理性的局限性,进而引入了现代哲学零散的状态和“非理性”的概念,关于一些人生幸福的问题的讨论好像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随便挑一个自己看得过去的世界观就行了”),因为“非理性”的概念有一种就是“个人的直觉”……。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质疑的原点,哲学难道就是一个笑话?显然不是。比如在林欣浩看来,正是哲学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日常相信的理性所存在的缺陷,并且帮我们明白了哪些问题是可以用理性解决的,哪些问题用理性来描述有限,而那些不属于理性描述的范畴。也就是说是哲学帮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自身认识事物的缺陷。而且正是如此,体现出了哲学家的应具有的“怀疑”精神——即使是长久以赖以思考的基础,权威一般的理性仍然有被怀疑的余地和证伪的可能。哲学的价值可能并不存在于它所能提供的答案,它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成为那些“务实者”眼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远超于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很简单,越早的哲学研究的面越广,包括今天的物理,生物,建筑,艺术等。然而一旦等对于某些事物的怀疑有了具体答案,这答案又经得起许多怀疑的考验,就自然会脱离哲学形成了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具体学科。比如通过怀疑这个世界,通过怀疑宗教对种种现象的解释,我们有了物理;通过对地球形状的怀疑,我们有了地理、航海;通过对现有和形象的怀疑,我们有了艺术……。哲学提供的就是这一个个思想的火星,点亮人们的思维,照亮人们追寻真相的道路。哲学,或是以它为体现的“怀疑”,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开端。之后,在得到了结果后,毅然继续前行,也仍然凭着这“怀疑”的信念。另外,通过对哲学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增益新知和自我认知,是我们拜托愚昧和偏见,远离不理智的行为。布兰顿·罗素在在他的《哲学问题》的最后一章《哲学的价值》中探讨了同样的议题。他大致讲了我们的观念难免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因素,个人长期积累造成的成见或个人意见,种族及常识限制,这些问题在我们普通的思考中不会令我们发觉,但当我们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突破我们原来认识事物的方式去思量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等待我们去解决。我想这就是《哲学家》想要传达给普罗大众的信息。在这方面,我觉的本书也跟J·K罗琳的《哈利波特》有异曲同工之妙。《哈利波特》描述了一个魔法世界,通过魔法儿童得以和大人拥有同等对话的机会。可能《哲学家》给那些本怎么愿意读学术著作的年轻人敞开了另一扇进入这一领域的窗户,通过鼓励“怀疑”使他们获得质疑权威,质疑一切的勇气;同过教会他们知识也是让他们有一个和权威“平起平坐”的机会。而不是盲目的“反叛一切”。遗憾的地方我想也是一种作者难以避免的“谬误”了。我们在批评《红楼梦》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曹雪芹希望批判的是封建社会,但他写作的口吻仍是充满了封建贵族家庭那种独有的高傲和得意。在批评《哲学家》时,我们说它的目标不是哲学研究,而是向我们普通人回答“如何增加个人幸福”这类“实用问题”,昭示着这本书无论在写作口吻还是内容上毕竟不会是“太学术”,即便他强调的是哲学核心的“怀疑”精神。然而越到后面,这本书就越是把哲学回答这方面问题的无力解释出来了,并且讲的也更复杂和高深,甚至直接让人怀疑其这类问题的价值和哲学本身的功用。算是核心价值观和具体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吧。这可能也不算是什么缺点,只能说是这类书本身也很难把握定位吧。太通俗就显得跟哲学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沦为《道德经新解》之类的完全为招揽幼稚读者和文化底子薄但想充有文化的大老板的毫无价值的“励志读物”了;太认真又成了只有专业人士才愿意开卷扶读的学术性文学,没人读没人买,成了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真就成了“只有少部分才是全世界最精的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密径,而这世上所有其他不读哲学只顾着挣钱享乐的人都是比他们笨的傻子”。作者把这两者调和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验证哲学家们到底是不是干了这些事,以及到底都是怎么干的,这是我接下去要进行的工作,
本文标题:林欣浩干了些什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7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