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话语分析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200921313309中文汪藜200921303209中文白慧200921288709中文张志琼200921312509中文李敏200921296309中文2话语分析【摘要】自Zellig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题为“Discourse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一、话语及话语分析1、话语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M.M.Bakhtin)贡献突出。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范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Foucault)。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陈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3研究加以区别。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3.关于比较的描述;4.关于转换的测定。2、话语分析的概念“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首先,“话语分析”的主流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它把一切思想理论都平等地视为论述或陈述(一套说辞),把一切知识都一律地视为带有特定价值预设即主观性的陈述整体,否认所有被视为真理(或科学)的权威,并致力于淡化人们追求客观、确然真理的兴趣;其次,它往往否认话语对象内涵的实在性或确定性,强调话语本身的所谓不自明性(一个模糊的、漂浮的“能指”)和建构性,重视揭露话语主体的言说或分析策略、政治动机、价值预设及其实践功能,致力于追究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传播和运作的社会化过程、作用方式和形态等。与此同时,由于它是一种习惯于质疑一个陈述或说辞背后的思想预设、具有自我反思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因而对于已有的各种权威解释和论断,它又通常具有某种解构性。第三,与上述强调话语内容的模糊性一点相关,它拒绝为其寻找历史上的相关物或相似物,拒绝进行延续性的探索和原有思想史常用的那种影响分析,也反对寻找与分析甚至同一命题下的各种话语之间内涵的同一性及其某些实在根据,表现出一种对断裂和离散的偏执。4二、“话语分析”理论要点一)共识1.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应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2.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时,语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3.不管是交际中的口语,还是成篇的书面语,小句和小句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结构上的或语义上的联系。4.人脑中的语言是以语块(chunk)的形式储存的。5.篇章对句式及其变体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如有定无定的表达等)。二)研究对象话语分析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关注比句子更长的语言单位,强调借助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及人的思维等解读语言交际过程。话语研究既关注书面语(如,小说、新闻报刊、法律文本、商务函件等),也关注口语(如医患对话、电话交谈、课堂互动、政治演讲、电视访谈等),同时也关注网络语言(如网络实时聊天、博客/微博语言、电子邮件语言等)。主要研究的是话语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研究时往往考虑语境,当然人们对语境的看法也有各种不同,一般来说,分析话语时各种语境的因素都要考虑,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语法分析往往是脱离语境来研究词句,这一点与话语分析很不相同。选题示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5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性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教学管理策略研究四)话语分析的任务①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③会话原则;④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⑤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⑥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⑦主题内容及语言的社会属性分析⑧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五)、话语分析研究方法1.定量分析法话语分析者很少说某个句子“能说不能说”,而是观察这个句子“有多少人说”,从而看出人们使用语言时的趋向。2.语境替换法同样一句话“我很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3.层次表现法整个篇章,是由一个个小句组成的,在组成篇章的小句之间,既有线性的6特性,也有层次的表现。vanDijk的宏观结构论,Mann和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都体现了这种篇章的层次性。4.动态描写法人们在交际和写作阅读时,都是从一个小句开始,然后,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往上加。这种篇章的扩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话语分析者重视主位、述位的描写,重视信息结构的描写,力求在动态描写中,找出人们组织篇章的规律。六)话语分析与其他概念的关系1、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关于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种观点:①篇章话语与句法绝然无涉,句法研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章话语因素②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③句法现象从成形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子洞察力的阐释。④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陈平,1987)。一般的情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eia和Givn等。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语用原因方面,饺有名的学者有:Sankof和Brown(1976),Hopper和Thomson(1980,1984),DuBois(1987)等。72.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要是两种:①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研究,如Giv6n和Thomps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研究篇章话语就是研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语用研究包含在篇章研究之内。因此他们的著作中,语用篇章经常不分。②认为话语分析包括在语用学之内。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界限还没有划清,实际上也是很难或无法划清的,因为话语分析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和语用学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三、话语分析的学派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及各自的研究重点,黄国文(2006)把话语分析分为三个学派:(1)英美学派(theBritish—Americanschoo1);(2)福柯学派(Foucaultschoo1);(3)批评话语学派(theCDAschoo1)。1.英美学派以广义的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根源,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分析角度有: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语篇、话语结构(Textual/Discourse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structure)、语篇/话语类型(Textual/Discoursetype)、篇章语法(Textgrammar)、图式理论(Schematheory)、语类理论(Genretheory)、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1ysi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互动社8会语言学(Interactive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变异分析(VariationAnalysis),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并始终考虑到语言使用的场合即语境,包括语言成分出现的语境、言语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与言语活动参与者有关的各种因素(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语类(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的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2.福柯学派以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为基础,研究重点是话语秩序、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社会联盟等有关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问题。福柯学派更关心的是通过语篇、话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实以及相关问题,而非语言本身。3.批评话语学派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更关注社会问题。该学派着重研究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如何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owerrelation),认为语言的惯用(Usage)和使用(use)都带有意识形态因素。近年来,Martin(2004)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discourseanalysis),主张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分析应该采取积极、正面、友好的态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对立的一方;通过积极话语分析,人们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和平共处的和谐人类社会。(Martin,2004;朱永生,2006)以上这些话语分析学派的形成,说明话语分析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这些学派就研究角度来说,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即话语与世界的关系、9话语与语言结构及规则的关系、话语和话语使用者的关系、话语(语篇)之间的关系、话语中介(medium)以及话语与话语意图的关系。(成晓光,2006)四、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以及各过程内的特点自ZelligHarris发表了“DiscourageAnalysis”的论文至今,话语分析已经有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了,回顾话语分析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兴盛阶段和近期研究,在最后我们还会加入对未来的展望。1.萌芽时期这个阶段从1952年ZelligHarris发表“Discourage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从20世纪60年代末结束,前后大概有约2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话语分析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除了古希腊先哲们关于修辞的教诲外,没有更多的文献可以参考。除此之外,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成套的方法可以依从,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所以各人所做的研究是零星的缺乏计划的,没有系统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2.起步阶段从70年代(包括60年代末),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这个阶段,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蕴含的关注,促使人们在传统的话语分析中,引入语境(context)、语域(register)、照应(reference)、指示(deixis)、回指(anaphora)、替代(substitution)、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10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等问题的研究,从而使语言研究大大超越了句子的范围。其中,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inTextGrammar(篇章语法研
本文标题: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7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