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伦理学论文伦理学视角下政府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姓名:王智学号:120303010023一、导言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探究,首先我们得面临理解政府的组织伦理以及公共性的定义和特点。政府公共性所谓政府的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政府作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手段之一从来不会公然宣布自己丧失公共目的而沦为私人机构,政府必须保护国家安全,提供法律手段以惩治违规者,提供社会福利以及保护国民财产等等。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这就是我们要浅析其缺失的意义。文有所指才能称其论。——参考自《公共伦理学》二、伦理学角度下的政府组织。1.政府组织伦理政府组织伦理的形成依赖于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其合法性来源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属性问题,根据历史和现实逻辑,执政党、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时历史和人民选择而奠定的合法性。二是民主选举制度确认的合法性。三是执政的现实业绩验证的合法性。四是国际地位的合法性。2.政府组织的正当性从意识形态角度讲,政府组织伦理的正当性既来源于政府组织的存在的合法性,以及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的落实体现。舍此则使政府组织伦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统一缺失了基础和依据。政府组织伦理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政府组织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的一般规定性,而且还由于政府组织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定要在伦理上有自己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性。政府组织集管理主体和伦理主体于一身,不仅要求具有管理主体的政治能力素质,而且要求具有伦理行为能力素质。3.政府组织伦理的构成公共伦理意识,实践伦理,角色伦理这三个元素构成政府组织伦理这个有机整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杜绝政府自利性膨胀,避免组织决策失误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政府组织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以伦理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组织伦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4.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政府组织伦理内涵。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accountability”一词,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质询。公信力的受众对象是公共伦理客体。从公共伦理的主客体来看,个人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合法性、正当性、权威性的认同、理解、支持及信任度,包括政府诚信、政府信用、公众信任等方面的内容。政府诚信是指政府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价值理念、决策善意、信守承诺的意志、能力和品质;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履行其对公众承诺的状况,说一不二是政府责任到位的标志;公众信任,是指公众对政府信用的一种信赖,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真实性、公正性给予的一种认可。政府诚信是政府信用的前提,政府信用是政府施政过程状态,公众信任则是政府诚信和政府信用的结果,三者构成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容。三、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作为法制精神,根本解决公共性缺失的方式在于政府行政法制化,强调法制并健全法制,公共伦理学是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合法性、合理性。当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化就是这一解决方法的命题作答。但是,部门职能转化的“国企”化无疑使职能转化走向歧途,是换汤不换药,表面放权,实际还是国字号,这样还是没有达到公共管理的目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明间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在其中行监督职能。其意义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型政府一改往日的“统治者”姿态,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各项服务的机关,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当然就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过去政府充当的是命令者、管理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再那样管理就有些计划经济的倾向了,所以要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这也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企,本就是政企不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本质是利己性的,与政府本质的公共性相冲突,政府的公共性缺失就由此可见一斑。以及部分地区性政府条例,施行于民却没有使公众了解并明白政策之施行,用公共权力施行。民众对于政策不了解,自然无法让民众感受政府的公共性,于此,不得不提到政府公信力。唐太宗李世民借鉴魏征“君民舟水论”就是体现于古典封建社会中王朝对公众信任的重视。当今,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来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组织,面对政策无法直达于民,没有体现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就如同在民众与政府之间划了界限。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是政府体现公共性的必要前提之一。政治互动,强调的是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现象,所以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但就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公信力持续下降就是一个信号,所以解决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刻不容缓。四、政府组织伦理下的政府公共性缺失公共性是公共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性要求政府以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运用公共伦理为公共活动提供伦理规范和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尚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公共性流失现象,例如寻租行为、部门利益化、地方保护主义、公物私用等等。实现政府公共性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从伦理角度对政府公共性流失的问题进行浅析,并在行政文化、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制度和行政主体的层面上找出治理政府公共性流失对策,从而彰显政府公共性,维护公共利益。五、简单论述政府公共性缺失的对策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虽然政府职能转变陷入误区,或是收效甚微,但转型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是未来世界政府都将走的一条道路,建设全面的社会自我调节模式。政府充当另一只无形的大手,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的自我运行能力。职能转变,就不会出现政府自利性行为。即公共性体现。2.政府公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法制,用法律手段展现公权力的公共性,以法律的权威强调政府组织的公共性,给予政府公共性合法性、权威性。3.政府公共政策透明化公共政策对民众,民众有权对政策了解并理解。政策的透明化可以提高民众政治参与度,公共性就会体现。4.利益让渡在政府公共性未明确前,制度中会有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这部分人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反对职能转变,就会影响政府公共性,这一部分人必须让渡其既得利益。才能维护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性。才能真正实现,服务性政府的转化。5.鼓励非政府组织独立非政府组织有着自己的优势,而且,独立于政府外的组织,基于国家利益,可以对政府监督,就可以分担社会压力,以组织的形式更加能强化民众政治生活,提高民众政治素养,以团体为单位提升政治参与度,最终使得政府完全符合公共性质。全民参与进入自己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达到社会稳定。弱化次要矛盾,消减主要矛盾,提升政府与执政党的公信力。解除信任危机。共同向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进步。——参考文献高力主编《公共伦理学》(第三版)苏礼和《政府公共性面临的难题及其现实路径》(论文)陈权国,徐露辉《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现实》(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本文标题:公共伦理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7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