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中小学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东北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中国教育软件协会副主任英国计算机与自动化学会顾问钟绍春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其特点及教育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特点»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信息化已经成为基本发展国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开展整合?»如何整合?整合都需要做哪些事情?主要内容:整合的定位、发展趋势及需要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整合的基本方法;资源与软件的建设及应用方法;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东北师大教育信息化实验研究介绍;关于整合的一些建议;谢谢大家!一、整合的定位、发展趋势及需要研究的问题整合的定位;整合的发展趋势;整合的工作任务;整合需要研究的问题;返回1、整合的定位整合的定位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信息化基础上思考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整合的基本特征是:–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学科教学安排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的关键---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不是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整合需要一个过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整合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在整合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审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对象;–作为教和学的支撑工具(函数、不等式、几何);–作为教和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及动态呈现手段;–作为教与学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传承手段;–作为教学效果动态获得的有效手段;–作为交流研讨的有效途径;–作为平等教育的有效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信心、创新能力、高尚情操,建立成功理念,拓展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自主及协作学习等的有效途径;返回发展趋势是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下列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科教学、信息共享、教学管理、动态评价–与家长、社会沟通、了解国内外动态–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沟通–展示学校、教师、学生风采,发布学校信息2、整合的发展趋势返回–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建立组织体系、制定计划并落实任务;–组织学科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参与整合过程;–建设必要的、经济合理的信息化环境;–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能够改善教与学过程和方式,解决困难,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资源及软件;–建立有效的应用保障体系;3、整合的工作任务返回–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究竟能够为教学起到哪些作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信息化手段可能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有哪些类?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的教与学模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哪些?–面向专题的学生、教师、社会互动网站应该如何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学科网络课模式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合网络课?4、整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对中考、高考?–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师评价、教学反馈、学校评价等工作?–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训练、测评、评价?–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到底改什么?–科研应该如何拉动教师能力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是合理的、有效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最缺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应具备哪些素质?–教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培训到底培训什么?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方式有哪些?返回国外情况(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主要定位在学科教学、学校评价、学校管理、信息发布、信息收集及使用、交流研讨等的工具–校本课程占很大比例;–必修课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没有统一要求;–必修课一般以区域为单位有统一教材,校本课程没有统一教材;–教师通过专题任务引领学生;二、国内外现状及存在问题–学生利用网络准备报告;–这些国家教师素质高,学生基础好,因此,个性化教学开展得非常好;–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软件,尤其是游戏形式软件居多;–公共素材居多、游戏软件居多;–由于文化差异、课程标准的差异、教材的差异,绝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学科教学上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从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的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在学校管理上,仅注重形式,近将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软件使用问题,缺乏系统工程思想;–在信息发布、信息反馈,学生、教师、家长互动交流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相应也就缺乏有效的支撑手段;–在信息技术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材版本较多、内容较杂,小学、初中、高中衔接不好,培养目标变化较快,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缺乏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等。–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观念、意识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缺乏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仅注重基本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上,过于注重网络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于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网络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等问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资料性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数情况下是文字信息,缺乏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比如研究性学习过程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缺乏系统应用保障体系、有效教师培训体系;–新的课程改革往往只重视了学科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忽视教学过程的改革,因此,与之对应的软件和资源缺乏从不同教学阶段/步骤,不同用途、角色、层次、使用环境角度系统的整合研究。返回整合应从教与学过程入手,系统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结果什么样,并在充分考虑硬件环境、区域条件、师生情况等因素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及应用等问题。–规范教与学过程;–寻找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三、整合的基本方法返回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如何学?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好奇心;学生学习什么?–学习目标:第一目标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概念等。1、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学?–学习方式:年龄不同,基因不同,学习方式区别很大。小学要通过直观感知规律,初中是学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基因研究表明,人的基因后天可以培育,但有年龄限制,比如,多数人的语言基因在10岁前必须培育完成;–信息获取渠道: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觉:生动鲜活的画面;–如果将各种各样知识整理在一起,按照知识体系组织在一起,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就可能没有兴趣。规范教与学的过程:–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或好奇心吻合;»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重视学科内容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重视为什么。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从生理学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营造有效的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准确。–每个学科到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中高考训练及测试到底测什么,应该如何出题等,缺乏系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的学习方式不够合理;–教与学过程不够科学,一言堂现象(90%厌学);–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语文春雨、祝福,数学圆公切线,三角形;–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存在着不准确现象;返回抽象问题如何形象讲解非正常观问题如何正常化如何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及学科间的动态交叉如何动态实时获得教学信息如何动态实时发布学校信息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反馈如何高效、动态实时与外界交流研讨学生个性化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建设教师之间动态共享信息、交流研讨校际之间、区域信息共享教学效果动态评价等2、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学习个别化需求与“一齐化”教学形态的矛盾–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提高与教师可能得到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返回3、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传承方法;整合智慧;返回–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探究型学习;–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讨论;–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及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共享的环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建立家长、社会、教师、管理者、学生互动环境–建立与外部联系的平台;–建立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教科研平台;–建立学校基本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实时的调度体系;4、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返回应建设什么样的资源和软件;如何建设及应用资源和软件;如何配置资源及软件;四、资源与软件的建设及应用方法返回教学资源(按照资源形态分类)–教学素材、试题库;课例、文献、教学设计、学例–专题性学习网站网络课程教与学支撑工具–备课、讲授、测评,交流、反馈,训练,答疑;–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远程教学;–家校互动平台,中高考训练平台;–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发布、配送、共享等;制作工具–通用类工具软件;–学科局部通用类工具软件;1、建设什么样的资源和软件资源按照体系分类–教材体系,多种版本教材分别建设;–公共资源体系»宇宙、地球、动物、植物、人类、物质;»社会各个侧面、文化、科学、技术、精神等;–学科基本支撑体系;»基本资料库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工具系统;»专题性学习资源:美德;英语;古诗词;数学;语文;»资源制作工具等;–中高考体系»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什么样的体系»四部分构成及调度体系:正向建模、反向建模、特征提取、推理及总体调度体系。»历史资源:高考复习、自主学习、专题学习、同步教学资源按照用途分类:(光盘素材)–讲解、背景、情景、例题、竟赛–自主、协作、探究、指导、答疑–测评、训练、实验、模拟、演示资源按照媒体的呈现形式分类–动画、影视、声音、图片、文字返回返回返回资源和软件应按照下列步骤建设:(1)按照不同体系分别建设资源和软件;(2)对每个学科课程类型分类,系统研究每种课程类型在不同的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3)针对各种类型
本文标题:中小学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