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讲党的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范长江•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不到30岁时,就在他的记者生涯中创下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最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11月8日,是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一、求学经历与战地新闻生涯•(一)在学习中认识社会•范长江(1909-1970)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3年秋,范长江小学毕业考入内江县立中学。•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后因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他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秘密离开了南京。•在留给学校当局的信中,范长江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在离开学校的同时,范长江宣布脱离国民党。•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工作。•1932年秋天,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二)成名之举•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亲自请范长江为《大公报》撰稿。•1933年底,经过调查研究,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陶希圣与“食货”》、《顾颉刚与“禹贡”》、《北大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晨报》上发表。•在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全民抗战难以避免的时刻,范长江从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甘肃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足涉川、陕、青、甘、内蒙古广大地区,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期间,范长江写出了《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松藩战争之前后》、《红军之分裂》等一系列旅行通讯。•真实地、客观地向全国读者报道了有关红军长征的消息,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有力地反驳了国民党以前的宣传,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敬意。•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出版后,“各界争购,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此书行销之广,为前所未有。”•《中国的西北角》在几个月内连出9版。西南联大抗战时期在昆明为学生选定的20种课外读物中,范长江的这本书被列为首选。•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长篇通讯,详实地记录了战地实况和当地民情风俗。•(三)报道西安事变真相•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24日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大公报》接连发表了《西安事变之善后》、《望张杨觉悟》、《讨伐令下之后》、《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中国不做西班牙》一系列反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社评。•“蒋先生不是全智全能,自然也有招致不平反对的事,但是他热诚为国家的精神与其领导全军的能力,实际上是成了中国领袖,全世界国家都以他为对中华外交的重心。这样人才与资望,决再找不出来,也没有机会再培植。”•1936年12月27日《大公报》发表社评《迎蒋委员长入京》:•“中国军事政治的统一本来已成功了,但是尚需要检讨,有没有不和与不平,陕变之起,我们曾说过西安笼罩着乖戾之气。乖戾就是不和平,这当然是受恶意的勾煽而来,…。”•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治要发生大变化。他决心去西安,弄清政治大方向,采访全国的,也是世界性的重要新闻。“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范长江采取个人行动。他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赴兰州。•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终于抵达西安。•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来到杨虎城将军的公馆。周恩来热情地接待了他。•采访周恩来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去采访的请求,得到了同意。•1937年2月9日,范长江到达延安。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中共的胸怀和气魄打动了范长江,他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把我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是我10年来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他想留在陕北,时局需要他通过《大公报》向全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2月14日,范长江飞抵上海。•2月15日,《大公报》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文章以求实的精神,客观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深切地告诉人们,“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起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统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的作用。•文章还告诉人们“‘双十二事件’之突发,共军并未参加预谋,其关系人员之入西安,乃在事变四日之后……”•范长江一鼓作气,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陕北之行》,《西北近影》等长篇通讯,客观地记述了他在西北地区的经历。•这些通讯和他在内蒙采写的一系列报道汇成《塞上行》一书,同样和《中国的西北角》一样畅销全国,成为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通讯集。•在报道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范长江更多地了解了共产党,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清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和任务。•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四)抗战报道•抗战全面爆发时,范长江在上海《大公报》编辑部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和联络工作。为了及时采访报道八路军的抗战,他专程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提出派记者随军采访的要求。•范长江在枪林弹雨中,先后采写了《芦沟桥畔》、《淮上血战记》、《台儿庄血战》、《察南退出记》、《西战场》、《察哈尔的陷落》等大量的战地通讯,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前线实况。•上海沦陷后,武汉成了抗日宣传中心。中共中央为了在国统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决定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范长江积极推荐办报人材,介绍进步记者到《新华日报》社工作。•他认识到:“从国内的大局看,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才是中华民族抗战最坚决的力量。”•当范长江全力投入抗战第一线工作时,《大公报》的老板却“忧心忡忡,心情暗淡。日军占领上海后,他们悲观失望,对抗战发生动摇”。•国民党右派势力提出了“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主张。大公报社为了迎合这种主张,要范长江写一篇与之相应的政治社论。•范长江认为,应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这样,中国抗日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写了一篇主张民主团结,坚持抗战,题为《抗战中的党派问题》的文章,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看了“认为《大公报》不能发表这种社论,必须以蒋先生的意见为意见”。•范长江的稿子发表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专门找范长江商谈,要他放弃拥护共产党的主张。范长江当即宣布与《大公报》社脱离关系,坚定不移地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二、钟情于无产阶级新闻工作•(一)建立记者组织•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曾和二十余青年记者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因上海沦陷停止了活动。•1938年3月30日正式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学会团结了大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记者,投入战地采访,出色地完成了战地报道任务。并先后建立了十几处分会,创办了《新闻记者》、《青年记者》、《新闻战线》、《记者通讯》等刊物,对促进抗战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8年,是范长江新闻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年。•他负责组织领导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工作,并来回于津浦等各抗日战场。•由他主编出版的有胡兰畦等著《松泸火线上》、徐盈著《抗战中的西北》等书;他与人合写出版的有《西线风云》、《徐州突围》、《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书。此外,还有梅英编辑的《长江战地通讯专集》。•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为团结更多的新闻记者投入抗战消息报道工作,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新闻。他与陈同生、孟秋江、金仲华等同志发起,于1938年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建立了“国际新闻社”。•(二)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在重庆“周公馆”里,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1940年12月10日,经邹韬奋介绍,范长江与沈钧儒先生之女沈谱建立了友谊,共同的理想与志趣,使他们喜结良缘。•1941年春,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随即,蒋介石下令逮捕范长江等著名人士。范长江转移到了香港,在廖承志直接领导下,主办我党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并兼顾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工作。•同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范长江转回桂林。不久,蒋介石又下令逮捕他。•1942年7月初范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范长江到解放区后,仍从事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工作,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学校校长等职,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范长江受党的重托,参加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并作为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赴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之后,赴延安。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领导
本文标题:第十讲-范长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2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