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上课)
存在的问题:1、读不懂诗(最大问题)2、审不准题,弄不清楚设问点3、判断不准易错点迷茫处问通津切分信息有法——古诗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落叶修睦①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注]①修睦:晚唐诗人。(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二、研题读纲明方向:例: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说说下列选项考察诗歌鉴赏的哪些方面情感分析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关键词语理解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7诗词鉴赏考纲回顾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错判修辞设陷点具体阐释有误设陷点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基础知识,文化常识,技巧及作用)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选项中手法的判定。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设题陷阱:意象、内容、情感、主旨、意境、语言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弄错对象,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横生枝节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望文生义,曲解原意。(字词、内容)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描绘”等词。•回归文本,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情感体察有误,不明诗人意图。•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三、待从头,重整河山——循题探求解题技巧【答题示例】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EAAABDCE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意象构成画面热闹快乐之景描写手法中的反衬,写出景的静意境、情感——乐情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指埋在柏树下坟墓里的人主题解析浅显的内容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意象,其特点指向美好和快乐对意象的具体阐释,画面的分析,指向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具体诗句对“襟已殚”的解释符合诗歌整体内容和情感方向对“余”的解释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内容分析,“对照”手法分析错误主旨情感分析,“反衬”手法错误方法小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2、审清题目明要求。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4、正选排除巧妙用。四、且看我,笑傲江湖——方法迁移能力提升1、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曹彦约②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BD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2、(2014年北京卷)CE•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五、总结反思: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其实一点都不难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命题点感悟]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三)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二、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典例感悟][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例2](201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分析C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并不是表达思念之情。[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读chá,指小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泊扬子津祖咏才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3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