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政治服务决定教育制约促进促进制约经济文化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三、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与相关问题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一)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四)经济状况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提供劳动者对生产过程要求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4、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可以提高劳动者加强生产管理的渴望和能力(二)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心环节的功能,现代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科技开发教科高等学校学研(三)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与相关问题1、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经济活动决定教育活动(1)经济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和教育都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水平。(3)从两类活动的历史起点看,经济活动也先于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活动也决定教育活动。2、关于“教育先行”(1)涵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为了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需要。(2)为什么要坚持“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的需要。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其它各行各业的劳动都对科学知识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这都要求人们重视和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3、关于“教育产业化”(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教育不应该产业化。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会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第二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一、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体现;政治制约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三)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一)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二)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三、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决定与被决定1、政治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3、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是有限度的第三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分类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及其性质一、文化的概念在众多的文化定义中,都把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即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二、文化的分类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五种:物质形态文化:科学、艺术、技术等创造发明物化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文物、工艺品等)制度形态文化:为满足或适应某种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制度与法则(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观念形态文化:各种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沟通的手段(语言文字、科学著作、文艺作品等)活动形态文化: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等)心理、行为形态文化: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和行为习惯等)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及其性质(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得以积累、继承、传递、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式,教育使人类文化在每一代人身上得以活化与再生,从而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和继承文化的功能2、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功能3、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同一性(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2、教育与文化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性(1)内容范围与形式上的区别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成为教育的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的文化也必须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进行加工处理(2)活动对象与活动功能的区别教育—以人为直接对象;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服务;文化—以人的精神活动产品为对象;为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涵义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组织形式、教育理论与经验等)(二)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不同步(滞后性和超前性)思考与研究: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全世界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科学家中有2/3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有62位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出了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全世界近万所大学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卡文迪什实验室出了25位,汤姆逊、卢瑟福两任主任培养了19位。上述事实足以让国人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今天所做的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多大距离?要反思这个问题,重要的前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不同的学生观决定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鲁洁教授认为,个体独立性的教育必须是教育的基础;人的自主、自尊、自强是使人成为主体、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教育要成为独立性、丰富多样个性的催生剂。吴椿研究员认为,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整合上述观点,所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个性、兴趣、能力倾向)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实现了学生主观意愿的和充分发挥潜能的主动发展,教育才达到了它的目的。教育就是人尽其才的过程;教育只有在相信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人的能力之后,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内心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的人。肖川博士认为,超强社会化的消极后果,一是消除独特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变得平庸、卑琐、谨慎和盲从,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责任承担能力;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使人具有以掩饰真实的自我为代价的过强的“社会适应力”,造成言不由衷,表里不一。我们虽然坚信中国教育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绝非无懈可击。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掉大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发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专家们所公认的结论是: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而美国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多;中国的受教育者愈来愈趋向大同,而美国的受教育者则愈来愈趋向差异。不同的学生观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又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充分尊重个人主观意愿、宽松民主、主动发展的真正教育;需要坚决摒弃的是漠视个性、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被动发展的教育。管锡基、裴锦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参考文献:1.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5.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董纯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8.顾冠华、沈广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1.谢维和、裴娣娜《走向明天的基础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2.郝森林.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13.桂渊.教育起源、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探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114.高等教育大众化笔谈。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15.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9,l16.王传金.基础教育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育探索,2000,3
本文标题: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3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