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进入大学之后,时间比以前充足了,所以我决定在大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作为中国现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了解和传承的。虽然不能像学者那样深入的研究,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有必要学习的。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的人,心里只有学文,只看考试分数的多少,全不知道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何物。就是皮毛地知道一些,也不去关心,不理会。这是今天学生的一大失误,是人生的一大隐患。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尤其要强调德行的高尚。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都属德行的范畴,只有学习了,去实践、去落实,才能逐步建筑起德行的高塔。德行好,学习差,这只是一时的,阶段性的,最终一定会好起来,只是学习好,德行不好,将会铸成永远的失败。先修身,也就是先成人,后成材。这个道理已被人类发展史所证明,是一个永远颠扑不灭的真理。有德行的人掌握了知识,知识就会为人类社会谋幸福,发挥出知识的最大威力。掌握的知识越渊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掌握了知识,他就会给人类制造灾难,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人类社会制造的灾难就会越严重。大家都有所体会: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和“退”都是有思想支配、有思想所决定的。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要有长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支撑。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的人生阶段,就是在少年儿童的蒙学时期,因为少年儿童的思想行为,是人生的基础,关系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俗话说:“人生贵与贱,关键在少年。”处在青年期的我们更应该有正确的思想来直到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是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自己一切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可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能承欢父母,曲顺其意,那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又何尝我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给我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在外求学的路上,缺不了寂寞,然而,当一个短信发过来,或者一个电话传来爸爸妈妈亲切的声音,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我会坚记,有父母在支持我。父母把他们的一生都付出了,我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想着他们,不要让他们为我担心。“念恩快乐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生活中记得感恩,我们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有父母的养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让我们身上涌起一股温暖。别人关心我们了,我们应该感恩。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树苗到树木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一样。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一个“根”字形象地说明了孟子思想的特点。在孟子那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属于道德情感,仁义礼智则属于道德理性,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孟子看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虽有不同,却不能截然分开,道德理性不能脱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需升华为道德理性。我们现在的人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生存、我的成长、我的成就是离不开他人的。没有天地我们能活得了吗?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来源,所以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荀子讲礼有三本,第一就是“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我们要感谢天地。荀子讲“先祖者,类之本也”,中国人的生命观念是族类观念,生命是由父母、祖父母给予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拜天地、拜父母?报恩,勿忘本也。人最基本的品质里面就应该有报恩的思想。荀子还说,“君师者,治之本也”。过去的君也指圣人,意即圣人和老师是你懂得做人道理的根本。“治”的意思是治人治己,治人必先治己,正人必先正己。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不忘本。年轻人说要实现自我价值,我举双手赞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我价值,但怎么实现呢?被别人认同才有价值,要取得别人的认同,你必须要对别人做出贡献。有人开玩笑说,儒家告诉了我们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秘诀,可是我们却说是否定自我价值的罪魁祸首。因为儒家告诉我们要投入到群体中去,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为群体去做,这不是最好的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途径和秘诀吗?可是有人讲中国人一点儿自我都没有,怎么没有自我呢?前半生为父母服务,后半生为子女服务,就是没有为自己。我们说现在看可能是这样,但是我们为子女、为父母服务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命就是这样延续的。你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将来你的子女对你尊重和尊敬。所以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报应也是这样一代代去延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讲孝,好像给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礼记》里面讲孝有三本,“大孝尊亲”,就是使你的父母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是“勿辱”,不要让你父母受到社会的侮辱;“其下能养”,能养是其下。有人问:中国文化这么好,那么中国文化里面糟粕多不多?当然有。比如中国文化里面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愚忠愚孝。其实儒家也不提倡这个。《孟子》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人问孟子,成汤杀了夏桀,武王杀了纣王是不是以下犯上,犯上作乱?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谁都讨厌他,谁都抛弃他,他成了孤家寡人,这怎么能说是以下犯上呢?所以《周易》里面才有一句话叫“汤武革命,革故鼎新”。《荀子》里面讲得更清楚了,“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就是回到家里能孝,出到外面能尊重长辈,这只是“小行”。那么什么是人之“大行”呢?“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也就是孝和忠都是有原则的,不是提倡愚忠愚孝。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新文化。需要剔除的糟粕:1、复古保守。2、消极无为。3、纲常名教。4、重义轻利。5、重道轻器。应该吸取的精华:1、宽厚仁爱,推己及人。“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兼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坚贞的节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爱国主义精神。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积极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注重人格修养。养吾浩然之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7、虚心好学精神。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课已结束了,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1.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不断提高的一生,不断修养的一生,古人一再告诫我们。因此我不但要外在形象上提高自己的品位更要注意精神层面上的提高修养。2.富贵是人人向往的,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我们要以正道制止欲望,用道德规范制止过分的欲望。3.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真的不能丢掉,有机会还要学习,知古论今,很受教育。我们应该从我们博大的文化中学习应用优秀的文化,这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助这些文化来是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本文标题: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5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