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分子与诺贝尔奖世界高分子诺贝尔奖得奖情况主要五次获奖情况1.1953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2.1963KarlZiegler(1903~1979);GiulioNatta(1898~1973)3.1974PaulJ.Flory(1910~1985)4.1991Pierre-GillesdeGennes5.2000HidekiShirakawa;AlanJ.Heeger;AlanG.MacDiarmid1.1953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的沃尔姆斯(Worms),1965年8月8日在弗赖堡(Freiburg)逝世,终年84岁。他是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47年,他编辑出版了《高分子化学》(DiemakromolekulareChemie)杂志,形象地描绘了高分子(Macromolecules)存在的形式。从此,他把“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并确立了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创立了确定分子量的粘度的理论“后来被称为施陶丁格定律)。他的科研成就对当时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工业的蓬勃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他对高分子科学的杰出贡献,1953年,他以72岁高龄,走上了诺贝尔奖金的领奖台。2.1963KarlZiegler(1903~1979);GiulioNatta(1898~1973)德国人齐格勒(KarlZiegler)与意大利人纳塔(GiulioNatta)分别发明用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低压聚乙烯与聚丙烯的方法。这种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1963年12月10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3.1974PaulJ.Flory(1910~1985)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弗洛里(PaulJ.Flory)由于在高分子科学领域,尤其在高分子物理性质与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74年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化学奖。4.1991Pierre-GillesdeGennes法国科学家吉尼(Pierre-GillesdeGennes)成功地将研究简单体系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高分子、液晶等复杂体系。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5.2000HidekiShirakawa;AlanJ.Heeger;AlanG.MacDiarmid2000年10月10日,日本筑波大学都得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黑格(AlanJ.Hegger)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克迪尔米德(AlanG.MacDiarmid)因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施陶丁格: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施陶丁格这个名字,总是与高分子化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53年12月10日,他因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成果,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提出的聚合物结构理论,以及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为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塑料工业的迅速成长。今天,施陶丁格的理论,还在不断地刺激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他的高聚物“分子设计”思想,仍是研制新结构、新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基础和指南。一、早期的工作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沃尔姆斯(Worms),其父(FranzStaudinger)是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由于对植物学和显微镜工作感兴趣,1899年中学毕业后,施陶丁格入哈雷大学跟随克里比(klebe)教授攻读植物学。他的父亲告诉他,只有学好化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植物学问题,施陶丁格听从父亲的劝告,转而学习化学,但他依然对植物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许多成果,对植物学和生物学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化学和植物学、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施陶丁格在哈雷大学呆的时间很短。1899年秋,其父移居达姆斯特(Darmstadt),施陶丁格转学到达姆斯特技术大学,跟随科尔贝(Klolb)教授,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分析化学课程。随后又到慕尼黑大学拜尔(vonBaeyer)实验室学习两个学期的有机化学。1901年,施陶丁格返回哈雷大学,在弗兰德(D.Vorlander)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丙二酸酯加成产物的研究。弗兰德对施陶丁格的思想和以后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03年夏,施陶丁格获博士学位,距他进入大学仅4年时间。这年秋天,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任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J.Thiele)的助手,在学问和人格方面都受到梯尔的影响。这期间,他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研究将羧酸转化成醛的方法。1905年,他发现一类新的化学物质—烯酮,他用锌处理二苯氯乙酰氯,成功地分离和鉴别出二苯乙烯酮。1907年春,他向斯特拉斯堡大学提交了有关烯酮化学的“任职资格”论文,获得在大学授课的资格。1907年10月,被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聘为副教授,年仅26岁。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作为从事小分子有机化学研究的化学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国际声誉。1912年夏,31岁的施陶丁格,接替叶绿素化学权威威尔斯泰特(R.Willstatter,1872~1942,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任著名的苏黎士联邦技术大学教授,直到1926年。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其间,他先后谢绝几所大学的聘请。在卡尔斯鲁厄和苏黎士,施陶丁格除继续关注烯酮化学,还开始研究乙二酰氯、脂族重氮化合物、有机磷化物、有机物的自氧化、药物合成、异戊二烯和丁二烯的制备与聚合等。施陶丁格发现叠氮化合物与磷烷反应,生成磷腈。这种合成磷腈的叠氮法,很快以“施陶丁格反应”闻名于世。P.J.FloryP.J.Flory于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1985年9月9日逝世。1931年毕业于P.J.Flory印第安纳州Manchester学院化工系,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子基础理论研究。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1975年退休。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Flory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他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由于他在“大分子物理化学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而荣获197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成就荣誉Flory在半个多世纪里的研究范围广泛、硕果累累。其中主要有:①缩聚反应过程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理论;②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链转移理论;③体型缩聚反应的凝胶化理论;④橡胶弹性理论;⑤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理论;⑥溶液或熔体黏度与分子结构关系;⑦非晶态聚合物本体构象概念;⑧半结晶高聚物的分子形态、液晶高聚物理论等。这些成果每一项都包括一个广大的领域。例如在高分子溶液的研究方面,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Flory-Huggins理论揭示了高分子溶液与理想溶液存在巨大偏差的实质,至今仍是高分子科学的里程碑之一。该理论是用于浓溶液体系,对液-液平衡、熔点降低、弹性体溶胀等的处理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Flory在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排斥体积效应,提出Θ温度的概念,明确了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无扰链分子尺寸、以及稀溶液黏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50年代提出Flory-Krigbaum稀溶液理论是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60年代他利用溶液状态方程处理溶剂、聚合物和溶液,推导出混合体积变化、混合热以及由他提出的“作用参数”与浓度的关系,将高分子溶液理论又推进一步。由他建立的溶液理论不仅适用于高分子溶液,用于处理溶液体系同样获得成功。可以这样说,在高分子物理化学中几乎没有未被Flory研究过的领域,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共发表论文300余篇。Flory曾出版过两本著名的学术专著《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链分子的统计力学》,其中前一本在美国再版达10次之多,被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使高分子科学工作者和学生的必读书目。人们常常将Flory视为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本人则说,如果要他再从头干一遍的话,它仍然选择高分子,因为“高分子更伟大的发现还在后头”。1985年Flory因心力衰竭而病逝,享年75岁。PaulJ.Flory访华Flory曾于1978和1979年两度访华。作为美方代表团团长,他参加了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学讨论会”,这是在我国首次召开的国际化学学术会议,Flory在会上作了“刚性链高分子的向列型液晶序理论”的报告,交流了最新成果,增进了两国科学界的友谊与合作。K.KarlZieglerK.KarlZiegler(1898~1973)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1898年11月26日生于黑尔萨,1973年8月12日卒于米尔海姆。1920年获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7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授。1936年任哈雷-萨勒大学化学学院院长。1943年任威廉皇家学会(后称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齐格勒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占世界领先地位。1953年他利用铝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聚合物,从而提出定向聚合的概念(见齐格勒-纳塔聚合)。因合成塑料用高分了并研究其结构,与G.纳塔共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齐格勒早期主要研究碱金属有机化合物、自由基化学、多元环化合物等。1928年开始研究用金属钠催化的丁二烯聚合及其反应机理。此后又出色地研究烷基铝的合成和用以代替格利雅试剂的工作。齐格勒发现金属氢化物可与碳-碳双键加成,如由氢化铝锂合成四烷基铝锂。这在发展金属有机化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齐格勒最大的成就是发现金属铝和氢、烯烃一起反应生成三烷基铝。在此研究成果上,齐格勒成功地进行了下列研究:①α-烯烃的催化二聚作用,合成高级α-烯烃;②乙烯经烷基铝催化合成高级伯醇;③由烯烃合成萜醇;④由烷基铝经电化学或其他方法合成其他金属的烷基化合物;⑤利用氢化烷基铝和三烷基铝做有机物官能团的还原剂;⑥以三烷基铝与四氯化钛为催化剂(称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使乙烯在常温常压下聚合成线型聚乙烯,这项研究为高分子化学和配位催化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Thankyouforyourattention!
本文标题:1高分子与诺贝尔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9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