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书写历史与瞬间_从_发现独乐寺_的写作谈起_丁垚
摘要:年期的《建筑学报》发表了天津大学建筑史研究者丁垚老师的“发现独乐寺”一文。该文围绕着关野贞与梁思成等人“发现”独乐寺这个辽代建筑的过程,编织起段颇具场景感的中!建研光史来。文本以对的方式,再度回放了次该文的思考、积累、打磨和与作的过程,并针对建筑史的意义以及书写命题,给出了作者的回应。关键词:发现独乐寺、中建史写作、丁垚「广■■写历史与瞬从《发现独乐寺》的写作谈起垚刘东洋刘东洋:丁垚老师好!让我先读两段摘自您去年当时就有许多疑惑想向您求教,时隔一年,机会月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发现独乐寺”一来了。不过,在进人具体问题之前,要先问一个文里的文字。机缘问题:怎么选了去年的那个时刻写了这样一“尽管吉凶未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篇涉及了梁思成、林徽因、朱启钤、关野贞等中年初春的这一天,即将年满岁的梁思建史群像人物的文章呢?成,已经做好准备去直面挑战,他从北平出发,丁垚:说特别不特别,说不特别,也还有着经过大半天的旅途颠簸,已经来到燕山脚下的蓟太多原因的自己不断进人独乐寺现场的时间有县城内,站在充溢着唐风的梦幻般的观音阁面前年了,跟从王其亨老师学习建筑史也有快了……”“。年了。感觉有些故事可以讲讲。而想到能围绕着“关野贞发现独乐寺纯属巧遇。年月独乐寺的发现前后,将那些人物与事迹串成整体日,他去调查清东陵驱车途经蓟县城,无意讲这个想法至少在年广州举办的那次“第中透过车窗看到路边一座古建筑,虽然有一道砖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时就有了。在那墙相隔,但仍遮挡不住上面巨大的四坡屋顶。关次会议上,我对发现独乐寺的这段史学史片段做野贞‘一瞥之下’就认定这是座非常古老的建筑了一次串讲。而且那次为了准备出席那个会,我物,‘遂停车,从旁小门进人’……”。写了一份很书面语化的稿子,类似《发现独乐寺》无疑,这些文字非常具有电影脚本里的镜头的“引言”部分,体现了一种很庄重的姿态。感,它们也是我在阅读该文时第一时间就捕获到在年之前,我一直在准备着写一篇纪的细节。这样具有质感的文字很容易就把读者带念年梁思成、关野贞发现独乐寺的文章,回到历史现场去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风险”。因为正好年过去了。这期间,又在几个场合S 讲过这段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天大讲的建筑史课,革命的语言风格,但语言的姿态比它写的内容更在西安建大、在南京大学胡恒他们的“城市发展重要。所以我尽量把语言风格放至延安以前的时与空间变异”的会上都有讲过。年底,唐代,比如,差不多间或地就移用一个光绪中期出克扬找我去中国美术馆讲时题目就已经叫作“发生的人在他中年写作的某种文风。现独乐寺”了。从年建筑史年会的讲稿开实际上,您提到的第一段话,是引言部分的始,这篇文章就不断地在进行着拓展。我曾想过收尾。它的建立是来自一个张力。一端是文章开是在《读书》杂志这样的媒体上发表,所以就尽头的气氛,一端是这段的最后一句话。这两端早量不要写成报告,而是写成故事……我觉得这个就设定好了,所以这段话就是将已经确立的两端话题是一个“现代化”的缩影并不只是所谓“建联系起来的一环。而且,这个张力,在这里还有筑学科”的问题。我的确在写作该文的一开始就点儿复杂,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转折态势。因设想了一个更广泛的读者群。为文章的开头,引言,总是要从文章谈论的主题到了年年底,《建筑学报》有意要发的最一般常识开始,便于读者进人文章阅读的状此文,可能也是出于纪念梁、林的考虑吧,忽然态,所以要把对这个主题已有的主要代表性谈论就有了些压力。原本想发在年的月刊上,先简单介绍一下,并且做出评论,以便开始本文£结果我大病了一场,这才拖到了月。的谈论。而本文的主题是“发现独乐寺”,最重刘东洋:大病一场?是呕心沥血吗?要的主人公是梁思成,这人物、这事件,几十年■丁垚:算是一次“殚精竭虑”的写作吧。来既有的谈论都天然地具有一种颇具纪念性的庄正如您所说的,我希望能把这段话处理得尽严感。所以我文章的开头也传达了这种感觉。而可能阅读起来很顺滑,但又压缩或者说注入了很另一端一最后一句呢,说梁思成“站在充溢着多信息,包涵各个层面的。虽然现代汉语还很不唐风的梦幻般的观音阁面前了”,作为引言的结成熟,但我希望把汉语的潜力调动,能让文章既尾,也是早早就设定好了的。我很早就想好了这有意,也有味。我们是红旗下的蛋,已经习惯于句话,一定会放在这里。后文也说了,梁先生当年来到独乐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太“唐”了。讲述他们第一次去佛光寺时震撼的感觉传递。其他来独乐寺之前刚刚完稿的文章,写了敦煌壁画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薇老师说的“唐风扑面而上的唐代建筑写的时候,他整天把伯希和的来”。我想,当年梁先生第一次来独乐寺时,差大画册翻来翻去,满眼都是这种巨大的屋檐,华不多也是这样的感受吧。因为不同时代的人,我丽的组合。刚刚交了稿,就来到蓟县这么“唐”们可能很难完全把握他们的感受了,毕竟他们面的建筑面前(这些东西确实跟北京满城的明清建对的个人和社会事件已经非常不同,但我还是希筑太不一样了)那种感觉。我想大家应该也可以望能够抓到一点儿是一点儿,然后表达出来。在想象这个场面:画里的东西,见到活的了!不仅这儿,我抓的就是梁先生真心觉得独乐寺“好唐如此,自个儿还走进去了。这实在是太刺激了啊”这种感受。这句话对后面来说也很必要,因图。梁先生自己写的就特精彩:“熟悉敦煌为它就把读者从一个宏观的学术史画面带人到一£壁画中净土图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人西个非常具体的场景了,也是跟主题关系最密切的方极乐世界矣。”图我的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场景。况且下一章的题目就是“唐代之风”,照着梁先生这句写的。至于唐风,现在大家都把我接着就要交代梁先生来独乐寺之前的感觉积这个词跟佛光寺联系起来。一提独乐寺,因为有累。总之,出于很多考虑,最后这句很早就想好了已有的研究认定,所以上来想到的都是“辽代了。于是,这样个人化的表达,跟前面十分庄重建筑”。但当年梁先生来的时候,不仅独乐寺是的语气就形成了“气氛差异”。这种差异,如何人们已知的最早的大建筑而且就像他自己说的,把它顺过来,我想得挺费劲的。这部分,是整篇主要感觉就是“唐风”。文章最后写成的。这段话开头的“吉凶未卜”和这个,我也是转了一圈回过头来再一次次去“直面挑战”就是这部分的收尾。独乐寺时感受到的。山门,特别是观音阁,真的刘东洋:看来该文的写作过程充满了高强度是把巨大的屋檐举在空中。但在这儿,我用唐风劳动。我去年夏天初读“发现独乐寺”时,读了这个词的时候,也确实从佛光寺那儿借了一些感“引言”那段,觉得它跟常见的建筑史学史没什受,因为我很希望感受“感受”。佛光寺大殿绝么两样。每过年、年总会有人写一篇建筑对是“唐”,而且那儿一直到近些年交通才便利了,史学研究格局的综述,主要研究者在过去年、之前一直很难到达,所以那路途的经历就更加令年里都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果?学科是否■人印象深刻。王其亨老师给我讲他第一次去佛光发生了转向?研究范型为何?但接着读下去,就寺的经历就特别有意思。我也问过很多老师,请读到了我刚才朗读的那段,“尽管吉凶未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年初春的这一天,即一系列的事件——展现梁思成、朱启钤、关野贞将年满岁的梁思成,已经做好准备去直面挑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图图。对于主战,他从北平出发,经过大半天的旅途颠簸,已人公梁思成来说,后两者是他的学术前辈,当然经来到燕山脚下的蓟县城内,站在充溢着唐风的这一系列的事件涉及的人物还有同样是前辈更是梦幻般的观音阁面前了。”刚刚说了,这是一当时国内学界众望所归的学术明星伯希和(个镜头感极强的场景描写。类似描述使得行文变东亚建筑研究的先行者伊东忠太、喜龙得异常平滑了起来,读者完全可以把“发现独乐仁(关野贞的助手及后继者竹岛寺”当成一个流畅的故事去读。然而,读者稍加卓一,他和梁思成同年同月生,还有梁思成的同留意就明白,能够完成这样的描述,那得吃定梁仁们,同辈的刘敦桢、蔡方荫,学生辈的陈明达、先生当时具体的行程、工作、心情,这就要依靠莫宗江,以及梁思成、林徽因去串门请教过的大大量的笔记和旁述。将观音阁称为“唐风”建筑木师傅路鉴堂等等,这些人一起织成了一张学术也是一处伏笔。能准确描述出关野贞从车窗里“一关系之网。有了这张网,梁思成在学术史中的形瞥之下”,断出山门是辽物,也需要坐实。果然,象就会丰满、立体一些,当然您说的“电影感”这一描述背后马上跟着两个注释、篇文献。这或许又指向了另外一件事情,因为您在说对于这些注释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史学史考证。于是,在种历史场景的描述其实是一种想象,一种推测。叙事的平滑与考证的深入之间,形成了本文的两这样想来,我觉得您的观察都很准确。我写个层面读者可以快速地阅读,也可以缓慢地阅的这个故事以及这个场景,当然是我推测出来的,读,这样的结合,是您作为写作者一开始就有意或者说,我又重新把它勾画了一遍我对“发现为之的吗?独乐寺”的了解首先始于其他学者对这个“场景”丁垚:是的,您的问题掀起了一个有关“发已有的研究。比如,关野贞自己的描述;徐苏现”的重要话题。大的框架我的确是按剧本来写斌老师世纪末就已经写了《日本对中国城市的。想以“发现独乐寺”这个事儿——实际上是与建筑的研究》,里面已经介绍了这一“场景”美。不。丨如如合华方宇樂全之名!!闻《之十料尤埋之《丨丄丄■—丨由兄焚蕩“》§‘■二口图观音阁正面胃图《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书影图朱启钤图关野贞图《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封面F:图。当然,不同作者书写的姿态可能不同,对我来说,写作技术上的挑战不大,不管是定位的框架也不同。我们之间的差别有点像拍电以电影或是论文的方式讲述它,挑战更多地来自影地方是拉镜头、变焦的差别,或者说是“近观“结构”方面。刚才说了,我手上掌握了徐苏斌或远观”这个场景的差别。我在最近几年里也在老师那样的介绍,这已经是一种“讲述的历史”好多场合也都讲过“发现独乐寺”的这个场景。了,然后,我还有关野贞自己的讲述以及其他旁对于这个场景的描述或者说推测和想象,我巳经证,我现在要做第三人称叙事,我等于在基于他非常非常熟悉了。而幸运的是,独乐寺的物质空们的叙述,基于关野这样的第一讲述者再做建构,间还在……对,它周围的所有关系基本上还在。所以它的注释比较多。还记得我跟您还有其他几位老师,去年月的确,我通常会把文字表面处理得比较光滑,号一起去了现场,在那儿,我当时也在讲“场然后在注释里反复塞东西。这种写法可能是受到景”的意义。我觉得建筑史研究对我的影响也就传统史学包括汉语写作的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写作在于:因为那个“场景”还在,然后我们再去勾习惯的影响吧。几年前,我写过一份奉国寺大殿画、想象、打通什么的,而不是说只做一个摇椅的调查简报正文尽量言简意赅,许多的信息的史家,坐在屋里就可以研究了。这是“做”建都在注释里解决掉了。但注释多少不是关键,关筑史最吸引我的地方。“场景感”是我们学了建键还是要建构更真的历史,不是假的,而是回到筑之后再看历史时的一个重要收获吧,我个人的原境也是真实发生的原境,可能真实到比关野贞工作就常常在于怎样“回到”那个“场景”去。自己的描述还真实。所以,用词、描述、顺序、这里的“回到”肯定意味着身体的回到现场,修辞,都变得不那么容易。既要保证是真实的,这很重要。独乐寺,我已经记不得去了多少次了。又不至于滞重。然后,还有一种“回到”是讲述时的返回。无论刘东洋:哦,什么会是“比关野贞自己描述我觉得我对“发现独乐寺”的场景有多么熟悉,的历史更真实的历史”?是指进人当事人潜意识怎样将它讲出来,仍旧是个难题。里面之后的描述去吗?其次,怎样写,才能让叙述不至于滞重呢?设为行宫。乾隆之后的几乎所有清代皇帝都去过丁垚:既有当时身临其境的准确,又带有独乐寺。“发现独乐寺”这个事情对于清代来说一种“后见之明”的叙述角度吧,隐藏着对这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北京的很多官员和精英应场景这事件的“历史定位”。我们还是拿关野贞该都知道独乐寺,特别到了清代末年,慈禧皇太来到独乐寺时的那段场景描述为例。这件事是后至少去过独乐寺次,所以独乐寺是被纳人分成了两半儿的。前一半就像您读的那段那样,朝廷的运作视野的。但关野贞是在去清东陵的路讲了关野贞从车窗外一瞥,看到了墙
本文标题:书写历史与瞬间_从_发现独乐寺_的写作谈起_丁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9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