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
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考试题型:选择题53%,辨析题13%,简答题20%,论述题14%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答:(1)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2)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3)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4)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哲学,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3、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5、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与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人的思维活动。(2)物质的运动者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实际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7、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答:(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静止是物质运动和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8、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还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9、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答:(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10、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的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对立统一的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关系。①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二者的联系是:同一性是包含着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1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14、简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内容与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②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15、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答:(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①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②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③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2)掌握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绝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16、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①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③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17、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第二,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18、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第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把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答:(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内容的事物的本质。(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唯物论。(4)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21、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
本文标题: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1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