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2-(一)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或分为写景状物类、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议论说理类。一、文体知识-3-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4-第二类: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5-第三类: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小结: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形(表、实)人物(行为特征)事件(具体表现)景物(有何特点)神(里、虚)志(言了什么志)情(抒了什么情)理(明了什么理)A.描写了什么形象B.描述了什么特点C.抒发了什么情感D.运用了什么语言E.运用了什么技巧复现情境体悟情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散文结构特点散文的线索、结构1.线索中心事件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感情如杨朔的《荔枝蜜》具体事物如冰心的《小橘灯》时空变化如刘绍棠的《榆钱儿》、胡适的《庐山游记》2.常见结构关系类型子关系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分总关系-10-(二)、散文阅读技巧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1.审标题,明对象,捕捉阅读线索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11-如《雪天》(2015年上海卷)、《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四堡雕版》(2015年山东卷)、《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庆卷)、《头脑中的旅行》(2015年湖北卷)、《粮食》(2014年湖南卷)、《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祖屋》(2014年福建卷)、《听雨》(2014年全国大纲卷)——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如果在文章中写到了看似与标题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会采用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写法,如《瓦》;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如《樱桃》。-12-再如《太湖碎锦》(2015年四川卷)、《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独木舟之道》(2014年安徽卷)、《废墟之美》(2014年北京卷)——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明确或隐含的主旨。-13-2.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散文正因为“散”,所以思路就格外重要,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14-散文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就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列举如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如《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祖屋》(2014年福建卷)。(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如《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庆卷)、《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15-(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如《四堡雕版》(2015年山东卷)、《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粮食》(2014年湖南卷)。(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如《废墟之美》(2014年北京卷)。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17-3.观全文,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所写的事件来概括,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议论性散文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议论性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初步把握主旨意图,可从如下角度入手: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文本的内涵把握,思路理清,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小结: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一般来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主题先行。即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近年来,散文题材出现以下几类:(1)历史沉思: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及物品的评价及反思。(2)人与自然,家园意识。(3)哲理小品a描摹生活万象,托物言志,表明一种人生态度。b观照物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世界、认识和批判世界的方法。(4)现代与传统、中与西的文化(文明)的冲突。那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呢?①抓议论和抒情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②抓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是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重要线索。-21-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语言的特点、语言的风格、语言的技巧等。限时阅读阅读演练《我们的裁缝店》明确考纲考点考点一理解(赏析)词语含义考点二理解(赏析)句子含意考点三分析结构思路考点四分析句段作用考点五概括内容要点•考点六人物形象•考点七鉴赏表达方式•考点八鉴赏表现手法•考点九鉴赏修辞手法•考点十鉴赏散文的语言•考点十二探究文本意蕴
本文标题: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