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5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Z】GPT4-1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00四年三月十八日1目录[概述]一、定义和意义…………………………………………………………..4二、背景和目的…………………………………………………………..4三、适应范围……………………………………………………………..4基本内容]…………………………………………………………….....4一、基本原则………………………………………………………………4二、局部刺激性试验………………………………………………………4(一)定义………………………………………………………………5(二)试验中应考虑的共性问题………………………………………6(三)试验方法…………………………………………………………8三、溶血性试验…………………………………………………………8(一)定义………………………………………………………………8(二)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9(三)试验方法…………………………………………………………9四、数据分析及评价………………………………………………………9五、常见问题及处理……………………………………………….……10六、不同剂型的中药、天然药物试验项目的选择……………….……12[参考文献]……………………………………………….......................12[附录]………………………………………………...............................14一、局部刺激性试验方法…………………………..............................14(一)血管刺激性试验…………………………..............................14(二)肌肉刺激性试验…………………………..............................14(三)皮肤刺激性试验…………………………..............................15(四)粘膜刺激性试验…………………………..............................171、眼刺激性试验……………………….....................................1722、直肠刺激性试验……………………..................................193、阴道刺激性试验……………………..................................194、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试验………..................................205、口腔用药、滴耳剂等刺激性试验…..................................20(五)光毒性试验……………………......................................20二、溶血性试验方法………………………………………………….22(一)常规体外试管法……………………………………………22(二)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方法………………………………23(三)体外红细胞计数法…………………………………………23(四)体内溶血试验法……………………………………………23[起草说明]………………………………………………......................23[著者]………………………………………………..............................273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概述]一、定义和意义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是指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包括活性成分和赋形剂)经皮肤、粘膜、腔道、肌肉、血管等非口服途径给药,经渗透吸收或注射后对给药部位以及全身产生的毒性作用,包括血管、肌肉、粘膜等刺激性及血管外或血管内溶血或红细胞凝聚等反应。它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包括活性成分或组分、体内代谢物、赋形剂、有关杂质及制剂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等)均是可能导致给药部位毒性产生或溶血性产生的因素,因此,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和程度、安全剂量或浓度、安全范围、临床研究监测指标、解毒或解救措施等提供参考,故应进行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局部应用的毒性试验。二、背景和目的安全、有效是临床用药的关键,传统观念认为中药作用缓和,用药安全。这一观念有很大局限性,随着医学尤其制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剂型、新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其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与传统中药多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些必然引起药物体内过程的改变,带来一些传统中药制剂所未曾有的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造成了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增多的现象。随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报告屡见不鲜。此外,中药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配伍后产生的新成分、体内4代谢产物、制备过程中的杂质、辅料及制剂的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用药部位的毒性,而局部用药的安全性又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甚至影响了临床疗效。因此,局部用药,包括皮肤、粘膜、腔道等,以及注射途径给予的中药新药的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安全性评价也显得更为重要。鉴于上述情况,本指导原则旨在阐明进行临床前局部给药的毒性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阐明进行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则、相关技术要求及该领域存在的问题,阐明应利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针对药物的自身特点,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及临床应用信息,通过合理、客观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探索、揭示或发现中药、天然药物局部给药的毒性反应,预测临床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毒性,指导临床用药。三、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非口服给药途径的中药、天然药物,包括中药注射剂及局部用药制剂。主要内容包括局部给药的毒性研究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刺激性试验和溶血性试验的相关内容。[基本内容]一、基本原则局部给药的特殊毒性研究必须执行《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在进行试验设计中,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应在遵循安全性评价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结合受试物的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和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及临床拟应用情况等信息,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在阐明其研究方法或手段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验,对试验结果应进行全面分析,对药物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价。5二、局部刺激性试验(一)定义刺激性是指非口服药物制剂给药后对给药部位产生的可逆性改变,若给药部位产生了不可逆性的组织损伤则称为腐蚀性。局部刺激性试验是考察动物的血管、肌肉、皮肤、粘膜等部位接触受试物后是否引起红肿、充血、渗出、变性或坏死等局部反应。(二)试验中应考虑的共性问题1、试验目的客观评价药物可能存在的毒性。2、受试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提取物)进行试验。3、对照药选择可用溶媒和/或赋形剂和/或基质作为阴性对照,其溶媒和/或赋形剂应标明批号、规格、生产厂家。如需要可选择阳性对照品进行对照。因局部刺激性与受试物制剂密切相关,相同活性成分制剂不同的受试物局部刺激性可能明显不同,若出现毒性反应,应与已上市品种进行比较性研究,以保证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4、动物种属选择应选择与人类皮肤、粘膜反应比较相近的动物,常用的动物有家兔、豚鼠。动物种属的选择应依据要观察的指标和模型的合理性。通常一个试验类型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评价。5、剂量选择6可选择几种不同浓度的制剂进行试验,其中包括拟用于临床研究的浓度,为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提供选择依据。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频次进行剂量的调整。对于局部用膏状制剂,在给药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不应通过增加厚度来满足增加给药量的目的。6、给药途径一般应与临床用药途径一致,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7、给药部位应选择与临床应用相似的部位进行,同时考虑选择周围组织或可能暴露于受试药品的部位。试验部位一般应与拟订的治疗靶器官或靶部位相同(如皮肤给药选择皮肤,眼科给药选择眼睛),也可以与拟定的非治疗靶组织的部位(如透皮吸收涂剂、静脉给药品种)不同。设计剂量级别和给药频次时,应考虑选用动物模型给药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应能保证受试物在给药部位的有效暴露时间,并提供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单次给药的刺激性试验可采用局部半封闭斑贴法,采用纱布做斑贴物,在无刺激作用的前提下,用半封闭敷料固定。8、给药频率和时间的确定动物的给药频率和时间应依据拟订临床应用的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受试物临床拟用药情况确定采用多次或单次给药。但一般给药时间不超过4周。9、观察指标9.1肉眼观察应详细描述动物的一般状态、行为、体征、给药局部反应等。局部反应应以计分的方式表示,包括红斑、水肿、充血程度及范围等。9.2组织病理学检查必须重视给药局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重视组织学病变部位选择和详细记录,总体评分,对结果应进行半定量的分析、判断,并提供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9.3全身毒性观察在进行局部毒性试验时也应观察药物在局部7吸收后的全身反应。9.4可逆性观察若出现中、重度局部刺激性反应,应进行停药后恢复期的观察,以明确毒性反应的恢复情况。10、试验报告应尽可能全面,包括受试物名称、理化性状、pH值、配制方法、给药量,动物性别、数量及体重范围、品系和来源(注明合格证号和动物级别),应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实验动物在每一观察点的刺激反应,对除刺激性以外的毒性结果也应具体描述,根据结果应得出具体结论。11、其他因刺激试验结果从动物外推到人的可靠性有限。白色家兔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有刺激性的物质较人类敏感,若用其他品系动物进行试验也得到类似结果,则会增加从动物外推到人的可靠性。(三)试验方法可参照附录。三、溶血性试验(一)定义溶血性试验是考察受试物是否具有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药物制剂引起的溶血反应又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和非免疫性溶血两类。免疫性溶血是药物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引起的溶血,为II型和III型过敏反应;非免疫性溶血是药物直接导致的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某些中药注射剂,由于含有溶血成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的原因,在直接注入血管后可产生溶血作用;也有些注射剂中因含有杂质等成分,注入局部会引起胀痛,注入血管后可产生血细胞凝聚,引起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另外,因中药制剂的成分复杂,8也存在因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因此,凡是注射剂和可能引起免疫性溶血或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其他药物制剂均应进行溶血性试验。(二)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因造成溶血反应的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全面的临床前溶血试验方法。中药注射剂溶血性的测定,许多年来一直用常规的体外溶血试验试管观察法(见附录)。它是通过肉眼来观察判断溶血情况,其误差较大,又受到有色泽中药注射剂对结果判断的影响,且不能具体测出溶血红细胞的数量。为了精确检查中药注射剂的溶血性,建议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或其他方法进行试验,如分光光度法、体外红细胞计数法、体内红细胞计数及分析法。这些方法与常规法比较,尽管前两者的操作相对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但当采用常规法测定的结果有疑问或必要时,采用计数法和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可帮助更精确的判断注射剂的溶血性。建议在进行长期毒性试验中,增加或兼顾溶血性指标的观察(如红细胞数量及网织红细胞数的变化、胆红素、尿蛋白、肾炎、脾脏淤血及骨髓象等)。在受试物出现体外溶血阳性结果的情况下,利用体内溶血性试验,不但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诱发溶血性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对其他指标的测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如网织红细胞是否增高、是否有血红蛋白尿、球形红细胞是否增多,以及骨髓
本文标题:25中药、天然药物局部刺激性和溶血性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5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