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江苏单招考试考前突击简答题1
1考前突击重点——简答题《旅夜抒怀》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首联写了细草、微风、桅杆、小舟,这些景物满蕴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颔联写了疏星、平野、月影和大江,这些景物构成了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2.说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我的名声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并非不愿以文章扬名天下,相反他从来就以此为豪,但与所有古代志士仁人一样。他从来不以写诗作文,当诗人文豪为第一志愿,他最向往的是做官,做大官,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安民,古代做官,要到七十岁才退休,五十多点,谁肯认老?既能携家带口乘船远行,怎么能胜任不了参军之职?休官并非自愿,他老大地不甘心。诗人在说反话,吐怨气,并且自宽自慰。当然,自动脱离尔虞我诈的官场,除去会感到失落、惆怅,也能领略几分自由和轻松。3.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由感、解脱感。《虞美人》1.这首词的作者,并概括主旨。李煜,主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2.请写出这首词前六句的词眼,并说出理由。词眼是“改”字。前六局,词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3.最后两句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比喻,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不舍昼夜,无穷无尽,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将一己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以有形的水喻无形的愁,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之长,使“愁”具体形象可感。《山居秋暝》1.“空山”如何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空山包含了四层含义:一指山林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指此处人迹罕至,远离尘嚣,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事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2月朗照,清泉潺潺。通过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2.诗中“王孙”指谁?表现是人怎样的思想?贵族弟子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3.诗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哪一句?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加以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勒了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苦》1.作者是谁?并概括主旨。辛弃疾,这首词通过怀苦,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回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的感慨。2.本文运用了哪些典故,说说表达的用意。辛弃疾的词多次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对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祝福》1.分析小说“祝福”的含义①突出主题,祥林嫂出场和死于祝福声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②贯穿全文,“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③反讽之意,“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人民是没有“祝福”的。2.小说出自鲁迅的哪部小说集,请简介小说《祝福》写作的背景出自鲁迅《彷徨》小说中的第一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妇女更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不仅没有地位,没有人的尊严,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劳动、生活的权利。鲁迅就是目睹了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萌动了写作《祝福》的念头。3.简要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①社会原因,这是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对她的束缚。②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她性格的原因,她勤劳、善良、自尊、顽强,但又愚昧、麻木、迷信,这是她悲剧性人生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的愿望和努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都是徒劳的。③其他人物也成为悲剧的推动力量。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家人,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人等。4.请概括小说的主旨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3《八声甘州》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并说说“不忍”在词中的妙处。作用:(1)承接上阕,点明上阕所写景物是登高远望时所见;(2)点出望故乡归思(思乡)的主题;(3)总写心情,以“不忍”“归思难收”等语笼统言之,引出下文的细述深讲。2.举例说说本词的艺术特色(1)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如上阕的“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2)细腻的白描,委婉地抒情。“潇潇暮雨”“霜风凄惨”衬托出思归的凄苦。(3)虚实结合,富于变化。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4)首尾呼应。上阕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下阕“依栏杆处”再点登楼,首尾呼应。(5)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化妆舞会》1.联系课文,你认为作者写了几场化装舞会?请具体说明。课文标题“化装舞会”侧重指的是哪场?作者写了两个化装舞会,(1分)一是父母组织的那场,(1分)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奢华;(1分)一场是女仆导演并演出的,(1分)表达的是穷人的生活。(1分)课文标题侧重之女仆导演并演出的化装舞会。(1分)2.为什么说施蒂娜导演并演出的是一幕悲剧?如果没有人挨饿,如果没有打碎盘子,施蒂娜的导演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施蒂娜扮演的角色在作者童年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告诉他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1分)她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第一次目睹社会的真相,(1分)是作者人生第一次与快乐相反的心理与情感经历。(1分)有必要。(1分)因为她利用这个机会让我懂得了世上既有富人,也有穷人。富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对于穷人也许是非常重要的。《茶馆》1.本文作者是谁?请简要介绍这位作家。老舍的《茶馆》第一幕(1分)。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写出两部作品即可得分,1分)。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分)。2.请根据选文说说这部作品的戏剧结构及语言特色。《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卷轴画式的结构,推动了情节发展。(2分)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幽默风趣;人物语言口语化;时代性强。本剧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京味”,如“蹓跶蹓跶”“甭”;口语化,如“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3.分析王利发、秦仲义这两个人物形象秦仲义是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一个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2分)他把一切人都4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买给穷人面吃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得怎么救国。(2分)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圆滑、胆小、自私而又善良、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就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5考前突击重点——简答题《我的空中楼阁》1.作者是谁?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李乐薇,标题一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建筑在山脊上的小屋;二是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向往。2.“出外”指到哪里?“归来”又指从哪里归来?既然“小屋”是“快乐”和“幸福”的所在,为什么作者又把它称为“空中楼阁”?“出外”是指返回城市,回到世俗之中;“归来”,是指回到山中,回到自然,从尘世中回到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作者向往的是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倾轧的大自然,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独立”“安静”的环境的,人总是要受到尘世的干扰,总会有不可解脱的痛苦,所以作者称这个暂时的栖息地为“空中楼阁”,它可能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3.“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内涵?暗喻手法,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暗含着作者热爱自然,希望回归自然的情怀。《警察与赞美诗》1.篇末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此处景物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它紧紧扣住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得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境,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不仅对人物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主题和情节。2.苏比在赞美诗中心灵得到净化,准备改邪归正,这个变化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吗?这个转变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小说开头的交代和结尾人物的回顾,可以看出,苏比原本也是个有生活理想的正常人,他听到圣洁的乐曲而心醉神怡,说明他的心灵深处,还有着对美的认同与渴望。在不合理的社会,人也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也会有不合理的行为选择。屈辱的生活会埋葬人的美好心灵,而美的呼唤也能令垂死的灵魂复苏。3.结局的安排是本文的绝妙之所在,试分析妙在何处?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从故事的结局和情节的发展来看,显然是相矛盾的,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入法网,而警察不理他;在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美国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颠倒黑白。美国的法律极其虚伪,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简要介绍作者。巴尔蒙特,俄国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他一生执著于太阳的崇拜,自称为“太阳的歌手”,被当时诗歌界誉为“太阳诗人”。以太阳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的高峰。巴尔蒙特作为俄国象征派领袖人物之一,追求音乐性强、辞藻优美、意境深远的诗风,以鲜明的形6象性和独到的艺术手法得到世人的赞誉,获得了“诗歌之王”的桂冠。代表作:《在北方的天空下》《在无穷之中》《静》等。2.文中多次出现“太阳”一词,该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太阳”不仅仅代表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是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温暖、爱等一切崇高美好的东西,是生命不息的追求,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3.诗中反复咏叹“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有什么作用?这是复沓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突出主题。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精巧独到之处?全诗运用排比复沓手法使作品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从而突出主题。句式形式上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音律跌宕,极富跳跃性。《寻梦者》1.这首诗以寻梦为线索,展示了一个寻梦的过程。简要概括其抒情脉络。这首诗具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抒情气势。诗的开头与结尾,是一个圆圈式的结构,又是感情向更高层
本文标题:江苏单招考试考前突击简答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8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