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原名:郁文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籍贯:浙江富阳头衔: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经历:三岁丧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郁达夫与孙荃(原配)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1.给加点的字注音落蕊.()颓.废()鲈.鱼()廿.四桥()ruǐtuílúniàn混沌hùndùn:无知无觉状。歧qí韵:不相符合的读音。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廿niàn:二十。陶然:舒畅快乐的样子。2.课题释义故都的秋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是描写的内容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思考题: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声、形、色、味?)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味。味在文中出现达八处之多。二、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味本体——南国秋、北国秋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味比喻比喻形象突出南国之秋味淡北国之秋味浓的特点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三、自主合作探究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2、读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4、你认为作者是悲秋还是颂秋?。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理解写“南国的秋”的作用,讨论交流2、读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什么作者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用: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表现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解读秋景清、静、悲凉我的解读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描绘的故都秋景图。(要求能够概括画面主要内容,尽量使用原文中的文字。)秋景五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故都秋景图秋花图(秋晨小院图)秋槐图(秋槐落蕊图)秋蝉图(秋蝉残鸣图)秋果图(秋果奇景图)秋雨图(秋雨话凉图)文章的结构(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探究思考: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秋晨小院(清、静、悲凉)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鸽声残垣、蓝朵、秋草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一椽破屋—破壁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高远洁净清爽静谧衰败一碗浓茶—-清闲悠闲寒意清冷秋草——萧索残破欣赏第一幅画面清静悲凉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爽、清冷)破屋、破壁腰(冷落、萧条,境的悲凉)牵牛花、落蕊、秋草(悲凉)“静对”、“细数”“一碗浓茶”(心的宁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境的宁静)破屋秋晨小院: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牵牛花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秋槐落蕊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帚的丝纹境和心的宁静槐树落蕊而知秋:境的宁静、心的悲凉“细腻”“清闲”“落寞”“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的解读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把诗人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的解读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过把诗人瘾!示例秋蝉图怎样描述秋蝉的叫声?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嘶叫”这一“啼”一“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样的诗句,给人以悲凉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境的宁静、情和境的悲凉秋果奇景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3)秋晨小院(4)秋槐落蕊(5)秋蝉残鸣(6-10)秋雨话凉(11)秋果奇景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总写(13—14段)(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向往品味赞美眷恋悲秋、颂秋?小结:本文情感基调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是一曲对秋的悲凉的颂歌!讨论交流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主体:描绘秋“清、静、悲凉”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思考: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思考: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在,在,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课堂小结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井然。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颐和园北海公园天坛故宫香山红叶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秋景钱塘江秋潮再见!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8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