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姜夔慢词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南宋词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苏州、杭州等地。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浪迹江湖,布衣终身。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属婉约派(骚雅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其词以健笔写柔情,意境高远,空灵高旷,音韵和美,风格清俊峭拔,自成一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词前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千岩老人是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他的诗名与当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均。姜夔30岁左右与德藻相识,颇受德藻器重。德藻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以以侄女妻之。而此词作于淳熙三年,时姜夔22岁,看来千岩老人之评论系后来科加的。•自度曲,是“指不根据旧谱自己制作的词曲,也叫“自制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四标题即为“自制曲”。自制曲非自姜始,姜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等,而以姜为最。姜有自度曲17首,《扬州慢》是写得最早的一首。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休息,这是最初的路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春风吹拂,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池苑荒废,乔木被伐,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寒冷,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它又是为谁而生呢?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青青荠麦景废池乔木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凄清冷落④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四、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的人甚至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可见当年的扬州乃人人向往的游冶胜地。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联想自然,耐人玩味。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服判官刘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五、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有资料解释“豆蔻词工”“青楼梦”是“指杜牧作诗的技巧和才情”,杜牧面对劫后的扬州,纵有春风词笔也难以再去写那些儿女情长的诗篇,这是把它当做一般风月之作。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杜牧诗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现在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我们如今见到的只是后人修复的几座桥。词中借二十四桥表现唐朝时期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夜景•扬州以产芍药而著名。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真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此人借此曲折地表现了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七、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但两阙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杜牧曾经在《赠别》里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
本文标题:扬州慢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9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