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都是新闻作品,共四篇课文——《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本单元要了解常见新闻体裁(消息、特写、通讯)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最终学会撰写新闻作品。本单元设计三节主题阅读课型,《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整合1节语文主题阅读课型,来初步学习消息的结构类型,《“飞天”凌空》和《一着惊海天》分别设计2节主题阅读课型,《“飞天”凌空》对应“特写万花筒”板块中的《栾菊杰:“我豁出来了!”》,感受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一着惊海天》对应“通讯面面观”板块中的《彭德怀印象》、《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通讯,重点学习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区别。写作练习是学写消息和通讯为体裁的作文。人文主题瞬间永恒语文要素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草拟采访提纲,学写新闻。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2.掌握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等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3.把握新闻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能用简要语言概括主要内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5.学会撰写新闻作品。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掌握单元整体三维目标、新闻文体知识、初读教材四篇文章、整体感知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1课时字词梳理、概括文章内容。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6课时《新闻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课时)《“飞天”凌空》《栾菊杰:“我豁出来了”》(2课时)《一着惊海天》《彭德怀印象》《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2课时)学习消息结构类型。感受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学习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区别。群文阅读课1课时《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世界选择北京》、《我们一定是疯了》课内引领课外自主实践课3课时看世界写新闻口语交际、学写新闻、讲评作文第一单元新闻万花筒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2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口头复述。2.把握新闻体裁特点及主题内容。主问题:1.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2.教师讲解新闻体裁的特点。3.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单元文章,能较好的把握新闻的体裁特点。学生活动建议:1.教师提示单元主题,学生齐读任务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2.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及不同新闻体裁结构,再读课文,解决疑问。3.小组内口头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并交流补充,教师点拨后学生展示。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并能正确书写,正确理解并掌握词义,能恰当运用。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建议:1.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音、形、义,并在课文中做批注。2.快速准确识记字词(限时),老师听写,小组长组织组员互批、纠错并改正。派小组代表总结易错字。教师归纳并点评。3.课件展示词义,学生出声背诵。教师选取重点词语(四字短语)进行造句或语段训练。4.小组讨论,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组展示。新闻与消息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篇目:《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习目标:1.温习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速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33.学会运用消息的基本知识写消息。主问题:1.复习消息的有关知识: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2.根据新闻的六要素筛选两篇消息的主要信息,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知识梳理:1.分析消息标题的作用。2.导语,导语一般在新闻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新闻主体、背景、结语的形式及作用。4.格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写作时要注意字数要求。学生活动建议:1.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阅读教材第2页“新闻阅读”,并结合两篇课文的旁批内容,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明确结构。3.学习消息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4.组内交流,展示,反馈,师生补充,师总结。拓展练习:小作文训练:运用学到的新闻的知识写一则小消息(如:根据开学初校园、班级发生的最新事件写一则消息。)特写万花筒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篇目:《“飞天”凌空》《栾菊杰:“我豁出来了!”》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和消息通讯的区别。2.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和赏析新闻特写的语言。主问题: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43.新闻特写和消息通讯的区别是什么?知识梳理:1.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主要内容是跳水动作的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2.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简练、易懂。3.消息往往报道的是新闻事实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新闻特写则是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学生活动建议:一、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特写的内容情节,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1.理清新闻内容的情节①何人?②何事?③如何?2.组内结对复述新闻情节,整体把握内容。这篇新闻抓住了的精彩瞬间进行特写。二、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文中找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同组交流,然后在班里展示。三、学生自己勾画课本P9页的关于新闻特写和消息通讯的区别,然后体会。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识记,讨论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包括标题、语言和结构。四、拓展阅读主题丛书一中的“特写万花筒”版块《栾菊杰:“我豁出来了!”》主问题设计:该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样的瞬间,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通讯面面观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篇目:《一着惊海天》《彭德怀印象》《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2.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主问题:1.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以此文为例,说说通讯体裁的特点是什么?5学生活动建议: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自主勾画能概括通讯内容的语句,并进行批注。3.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拓展阅读主题丛书一中的《彭德怀印象》《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两篇通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通讯特点。瞬间永恒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篇目:《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世界选择北京》《我们一定是疯了》学习目标:1.速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2.深入理解新闻体裁(消息、特写、通讯)的特点。3.重点勾画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主问题:每篇文章写了什么新闻事件?辨别每篇文章的新闻体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建议: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辨别并体会每篇文章的体裁特点。63.勾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我们一定是疯了》《世界选择北京》三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组内交流,课堂展示。看世界写新闻课型:自主实践课课时安排:3课时实践内容: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目的:学会写新闻活动目标1.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能力。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活动内容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新闻的这一体裁的特征,制定采访方案进行采访,形成新闻稿件。课程实施(一)活动地点: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教室、办公室。(二)活动时间:3课时(三)活动实施年级:八年级7活动要求:1.新闻采访。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的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2.新闻写作。分三类任务:一、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位同学从中任选一项完成;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或新闻网页。3.方法指导。(1)要让学生明确“新闻采访”包括哪些发现、搜集新闻事实的方式,理解采访的意和价值。(2)采访过程和技能是采访前集中指导的重点,以及注意现场访谈的一般流程与注意事项。课程评价每个小组制作一张本组的新闻报纸。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B.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C.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D.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C.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D.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B.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C.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D.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外婆的世界李娟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
本文标题: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0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