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最实用的--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最实用的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解析:选BC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解析:选AD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华清宫①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②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③作雨声。[注]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解析:选ADA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项,“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陵驿二首(其一)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解析:选CD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解析:选CDC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解析:选AE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D.郑谷的《菊》中,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E.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解析:选ABA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不当,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B项,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有误,应为“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2)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答:答案: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D.“露泣”两句由“初月”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E.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解析:选CDC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
本文标题:最实用的--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1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