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神秘消失的古国——龟兹龟兹——影响了中原的西域文明“假如有通往东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假如有通往北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这是一首维吾尔族诗歌中的两句,这里的库车就是历史上的龟兹。龟兹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它北通乌孙;南连于阗;东西有丝绸之路中道贯穿,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在伊斯兰化以前,龟兹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龟兹王的浪漫爱情塔里木沙漠的边缘,许多个绿洲被丝绸之路串联在一起,像一串珍珠项链。龟兹绿洲正是这串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它并不是最大的绿洲,但却绝对是一个有特色的重要绿洲。从龟兹绿洲向西南走,是阿克苏、喀什,向东经过轮台,则可到达焉耆、楼兰。龟兹绿洲的独特之处在于龟兹河。从龟兹河逆流而上,就可进入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并,继续前进,则是开阔的伊犁河谷。龟兹国就位于这样一个丁字路口之上。龟兹的历代先王都没有留下姓名。第一个将名字留在史书里的龟兹王,叫做绛宾。他的父亲是上一任龟兹王,在史书中有记载,但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绛宾的父亲在位的时候,正是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时期。当时,西汉将军李广利率领大军讨伐大宛获得胜利后,经由龟兹国班师回朝。在龟兹国休整的时候,李广利发现龟兹国竟有不轨行为。原来,在龟兹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国,叫扜弥。扜弥当时正臣服于龟兹,并且将王子赖丹送到龟兹作为人质。当时,龟兹和扜弥都是向西汉称臣的。李广利认为,两国都是大汉的臣民,龟兹竟敢擅自将扜弥作为自己的附属国,是冒犯了大汉的天威,是有不臣之心的表现。在指责了龟兹王之后,李广利将赖丹王子带回中原。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根据桑弘羊的建议,派赖丹王子带领一支小部队到轮台屯田,挂汉印,称校尉。赖丹原来在龟兹做质子,地位等同于奴仆,现在却成了汉帝国的官员,可以对龟兹颐指气使,这让龟兹人感到屈辱。于是,龟兹王在大臣姑翼的建议下,偷袭轮台,将赖丹杀死了。事情成功后,龟兹王立即给汉朝上书,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希望汉朝能明白龟兹只是面子上过不去,并不是要造反。但是,龟兹国也许没有反意,但其行为已经触犯了汉朝的威严。一个附属国竟然敢先斩后奏地杀害天子委派的官吏,汉朝上下对此非常恼火。但是龟兹太小,如果为此专门派远征军讨伐,未免有“杀鸡用牛刀”之嫌。因此,汉朝一时间没有对龟兹的行为做出反应。许多年过去了,汉昭帝早逝,汉宣帝即位;老龟兹王也已经过世,王位传给了绛宾。当时,留在汉地附近的匈奴因为西汉的军事行动停止而再度恢复了实力,对西域不断侵扰。为了对付匈奴右臂,汉朝与西域强大的乌孙国结盟,共同起兵讨伐匈奴。大军行进的途中,要经过龟兹。汉王朝显然并没有忘记许多年以前龟兹的不臣行为,命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联系起兵事宜,顺路发诸国之兵攻打龟兹。人口只有8万多、全国军队也不过两万的龟兹国,就这样忽然受到一支拥有5万精兵的西域联军攻击。危机主要来自东方的汉帝国,而起因则是西南方向的一个小国。力量对比太悬殊,龟兹王绛宾明白,一旦选择对抗,那么他与龟兹国都将承受雷霆之怒的打击。他能够选择的只有妥协。绛宾向汉朝承认了错误,并解释说:“杀赖丹王子的是先王。他是误听了姑翼的谗言。而我是无辜的,希望能得到皇帝陛下的谅解。”他还把主张除掉赖丹的姑翼住起来送交常惠,任凭常惠处置。龟兹王绛宾畏服的态度让汉王朝找到了台阶下。毕竟,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而且犯错误的是前任国王,汉王朝如果执意追究,就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常惠代表皇帝与龟兹和解,龟兹与汉朝的关系恢复正常了。在西汉王朝继续经营西域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日渐繁荣,龟兹国也尝到了甜头。在人来人往的交通大道上,信息和物资在龟兹的土地迅速扩散,龟兹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西汉的强大与繁华,绛宾既有耳闻也有目睹。他深知,龟兹这样的小国,不能与西汉对抗,而应该与西汉进一步加深友好的关系。这样,不仅国家得以保存,汉朝的先进文明也会给龟兹带来更美好的未来。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深彼此的联系呢?这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毕竟,中原汉朝是“天朝上国”,西域诸国是“蛮夷小国”。龟兹又不是数一数二的西域强国,想跟汉朝套关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事情很复杂,但绛宾还是找到了机会。早在汉朝与乌孙结为同盟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乌孙的看中,汉朝就特地将宗室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zōu)。老迈的岑陬不久去世,解忧公主从胡俗嫁给了新乌孙王——岑陬的堂弟翁归靡。婚后不久,解忧公主生下一个女孩,取名叫弟史。弟史渐渐长大,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琵琶弹得很好。解忧公主的侍女,当时已经嫁给乌孙右将军的冯嫽非常喜爱弟聪明好学的弟史,在出访西域邻国时,常把弟史带在身边,让她见世面,长知识,一心要把她培养成将来能佐理王政的人。后来,冯嫽到龟兹国访问,当然也代了弟史同去。绛宾对乌孙王的女儿自然不会怠慢,特地在王宫中举办了一场宴会。绛宾首先演奏了一组自己谱的曲子,然后请弟史弹琵琶助兴。弟史弹奏轻盈,旋律悠扬,绛宾不禁连连喝彩。曲子演奏完毕,绛宾又邀弟史跳舞。弟史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姿和庄重高雅的风韵使所有人都赞叹不已。这样一来,绛宾对弟史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寻找与汉朝加深关系的办法时,年轻的龟兹王突然想到:弟史是解忧公主的女儿,是汉天子的亲戚,又是乌孙王的亲女儿。如果能与弟史永结秦晋之好,不仅自己可以抱得美人归,还可以同时与汉朝、乌孙建立起进一步的友谊,不正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吗?于是,绛宾派出使者去向乌孙王求亲。求亲使者到达无损后,传回令人沮丧的消息:弟史已经被解忧公主送到长安历练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眼看求亲的愿望要化为泡影,绛宾也只能仰天长叹了。就在这时,求亲使者还没有返回,一队使团却来到了龟兹。乌孙作为汉朝的盟国,一直与汉朝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一队队使者经龟兹向长安进发,又经龟兹返回。对于一些重要的使团,绛宾还要亲自出面接待,以示友好。现在这队使团,正是从汉朝的长安归来,要回乌孙去的。在按以往的例子接待了使团后,绛宾突然眼前一亮——他在使团中遇到了朝思暮想的弟史。原来,弟史在长安呆了几年后,经汉皇批准,返回西域了。绛宾当即决定扣留乌孙使团,不准他们返回乌孙,以免再生变故。他同时又派出使者,前往乌孙说明情况,再次求亲。解忧公主被绛宾的真诚感动了,答应了婚事。就这样,绛宾与弟史结为夫妻。两个人异常恩爱。解忧公主对女儿婚后的幸福生活非常满意,专门给汉朝写信,希望第史能享受比照皇帝宗室的待遇,并希望朝廷允许第史入朝觐见。这也是在变相为女婿争取地位。绛宾也趁机向汉朝表示,如果朝廷允许,他愿意陪同第史一起入朝觐见皇帝。公元前65年,绛宾的愿望实现了,他陪同第史到达了长安。汉朝盛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作为皇室血脉,第史被正式任命第史为公主,赐予车骑旗鼓,几十人的专门乐队,绫绸缎绮、金银珍宝不计其数,并同丈夫绛宾一起被皇帝赐予印绶。绛宾夫妇在长安住了一年,才带着丰厚的赏赐回到龟兹。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足够让绛宾见识长安的繁荣和汉朝的富强。被中原汉家文化折服的绛宾在龟兹仿照中原样式建立了新的宫殿,让龟兹人穿起汉式服装,修筑道路,实行出入传呼、钟鸣鼎食的汉家礼仪。对绛宾兴汉俗的做法,后来有些人给予了嘲讽。他们认为,那些汉家的宫廷礼仪不适合龟兹这样的小国。甚至有人说:“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意思就是说,绛宾在小小的龟兹国实行中原的宫廷礼仪,就好比既不是驴又不是马的骡子。这话后来竟然演变成为一句成语——非驴非马。但是,非议绛宾的并不是龟兹人,而是龟兹以外的人。这些人并不知道,绛宾的政策为龟兹带来了多大的利益。绛宾与汉家和好的政策不仅在他这一代得到保持。他的儿子丞德即位后,自称汉外孙,继续与汉朝通好。到了东汉时期,龟兹成了塔里木盆地最强大的绿洲之国。绛宾为龟兹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否认的。高僧鸠摩罗什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来到龟兹的佛教徒是谁,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佛教徒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的。我们仅仅知道,当佛教从古印度传到龟兹的时候,龟兹人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信仰,并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以表达自己的虔诚。成吨的颜料被运送进石窟,画师们在石窟中忘我地绘制佛教壁画。龟兹成为佛教胜地,吸引着遥远国度的僧侣。就是从这里,诞生了一位著名的佛教徒。他的名字叫鸠摩罗什。他是一位改变了龟兹的人。当时的中原处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小乘佛教在中土传播。鸠摩罗什的父亲是一个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种姓贵族,叫做鸠摩炎,原本是印度半岛某国的国相。因为厌倦了官宦生涯,鸠摩炎不远千里来到龟兹。龟兹王热情接待了这位远方的来客,聘鸠摩炎为国师。龟兹王有一个的妹妹,名叫罗什,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当时,她已经20多岁了,各国显贵都曾来提亲,她却不肯答应。但对鸠摩炎,罗什确实一见倾心,决意嫁他。后来,罗什为鸠摩炎生下了一个儿子。鸠摩炎夫妇按照西域的习惯,为出世的儿子取名叫鸠摩罗什。母亲罗什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鸠摩罗什很小时,罗什就决意出家,不惜以绝食的方式逼迫丈夫鸠摩炎同意。剃发受戒之后,罗什带着儿子一起到了雀离大寺出家为僧。罗什向儿子讲了自己的心愿:她希望儿子有一天能让佛法在中原发扬光大。鸠摩罗什记住了母亲的话,化为自己的志愿,一生都在为这个志愿而努力。雀离大寺在西域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寺院,俗称西大寺和东大寺。龟兹佛教鼎盛的时候,这里曾同时容纳了上万名僧侣。年幼的鸠摩罗什很快地引起了雀离大寺僧人们的注意。僧人们发现,这个孩子对经义,能迅速理解和掌握,一天能诵读1000偈,相当于32000字。鸠摩罗什研究佛经的同时,还研习了声韵学、语文学、工艺、技术、历算之学、医药学、逻辑学、星象、律历等学问,特别精于文辞和讲说。连龟兹国王都对他钦佩不已。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龟兹国人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罗什深怕丰厚的利养影响修行,带着儿子走避他国。此时,鸠摩罗什才9岁。随着母亲渡过辛头河到罽(j?)宾国,遇到了名僧盘头达多。鸠摩罗什受到了盘头达多的传授,进步神速,受到了盘头达多的称赞。罽宾国王听说鸠摩罗什如此了不起,立即请鸠摩罗什进宫,同时召集许多论师一同问难鸠摩罗什,结果论师全被折服。因此,罽宾国王非常敬重鸠摩罗什,以上宾之礼供养他。当鸠摩罗什12岁时,母亲又带他四处游历。这时,鸠摩罗什的大名已经被传播开了,许多国家都邀请他做自己的国师,但鸠摩罗什丝毫不动心。当时,罗什的母亲带着儿子到月氏北山,一位小乘佛教的高增见到鸠摩罗什,非常惊异地告诉鸠摩罗什的母亲:“你应当常守护这位小和尚。假如他到三十五岁时还能不破戒,就必将大兴佛法,普渡众生。”不久,龟兹王亲自迎接鸠摩罗什母子回国传法。龟兹国原是小乘佛教国家,鸠摩罗什归来后,开始传播大乘佛法,听者无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此时,鸠摩罗什刚刚20岁,在王宫受戒,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安定了儿子后,母亲罗什起身到天竺修行,据说修成了圣人。鸠摩罗留在龟兹继续苦修,两年的时间已能通达大乘教法的奥秘。国王为他准备了一场法会,要他与从西域赶来的盘头达多辩法。老师和学生的辩论持续了一个月。结果,鸠摩罗什赢得了辩论。盘头达多向鸠摩罗什顶礼膜拜,说:“你是我大乘佛法的师父,我是你小乘佛法的师父。”于是,鸠摩罗什被龟兹王誉为国师。每逢大型法事,各国前来聆听佛法的国王为了表达无限的敬意,都亲自跪在地上,让鸠摩罗什踩着膝盖登上法座。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传播了大乘佛法,他的名声也从西域传到了中原。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开凿的佛教石窟已经具有庞大的规模了。但在当时,僧人们学习的佛教经典还是相当有限的。鸠摩罗什自幼就有个心愿,要让佛教在中原发扬光大。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他将印度佛教的梵文翻译成龟兹文,在国内传播,同时又做汉文翻译,以便于在中原普及。鸠摩罗什翻译出来的佛经,精确并且富于韵律,如同音乐一般。显然,借助音乐的做法很符合当地的实际特点,对宗教而言,它易于人们接受与记忆,也便于传播。他编写的汉字的佛教典籍很快传到中原地区。就在鸠摩罗什声望日隆的时候,一场劫难突然发生了。公元379年,车师的前任首领带着龟兹王的弟弟朝见前秦皇帝苻坚。他们说西域有丰富的珍珠宝
本文标题:神秘消失的古国龟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1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