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8章 社会病防治
第一节概述一、社会病:(sociopathy)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相关的术语还有社会问题、越轨行为与个人行为、特别是越轨行为密切相关例如,吸毒: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是越轨行为;从社会角度来看,其产生根源(至少部分地)在于社会,影响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控制方式也包括社会措施,因此也可以看作社会病。二、社会病的特点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社会病的产生根源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改变不适合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三、相关的社会病社会病自杀性传播疾病吸毒精神病意外伤害青少年妊娠第二节伤害一、伤害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损伤及意外死亡构成图(58.31/10万)自杀交通事故淹死跌落根据伤害发生地点分:机动车伤害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伤害发生在家庭的伤害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伤害根据伤害性质分:•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跌落(跌倒)•火灾与烧(烫)伤•窒息•医源性伤害•职业(工业或农业等)伤害(二)伤害的分类(一)概念与分类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有意地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Suicide)。二、自杀自杀行为的分类按自杀的行为特征主动自杀:采用主动行为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被动自杀:拒绝进食和放弃治疗或安乐死自杀行为的分类按自杀预防的需要分类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约10%-4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经想过要自杀自杀未遂(attemptedsuicide)一般估计自杀未遂率是自杀死亡率的10-15倍左右,中国人口的自杀未遂率目前尚不清楚自杀死亡(completedsuicide)(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自杀死亡全世界平均自杀率:15.6/100,000(WHO,2001)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匈牙利、芬兰、前苏联各国、斯里兰卡等(40/10万以上)自杀率较低的国家:泰国、哥伦比亚、希腊、墨西哥、委内瑞拉等(5/10万以下)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为22.2/100,000,其中农村自杀死亡率接近30/100,000(卫生部,2000)(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地区分布自杀地区分布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民素质等有关。北欧和东欧是自杀高发区,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中国、日本、孟加拉等国构成了另一个自然高发带。从中国自然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高发自杀带。发达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而中国则农村(29.5/10万)远高于城市(11.2/10万)。(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杀率排在前9位的省市是宁夏(35.48/10万)、河南(21.61/10万)湖北(32.43/10万)、贵州(21.09/10万)内蒙古(32.18/10万)、广东(17.76/10万)安徽(27.54/10万)、青海(16.64/10万)江苏(24.14/10万)、香港(10.02/10万)和台湾(11.29/10万)较低。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自杀未遂女多于男,自杀死亡男多于女(在我国城市男女性别自杀死亡率接近,但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年龄:自杀未遂青少年多,自杀死亡老年人多在我国,自杀死亡有两个年龄高峰:25~34,60岁以上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者多于已婚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自杀率高(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精神障碍与自杀精神障碍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为抑郁症——是与自杀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在中国,家庭矛盾是与自杀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这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西方国家的许多研究表明,自杀者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最近,有学者对519名自杀者进行较为严谨的回顾性诊断,发现该样本中,40%有抑郁症诊断,7%有精神分裂症诊断,7%有酒精依赖诊断。(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自杀手段枪击、炸药、刀伤、自焚、从高处跳下、投水、服毒、服药等。在我国,约2/3的自杀死亡是服毒导致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服剧毒农药自杀是一种最常见的自杀手段。(二)自杀的发生率与分布特征简介:菲利普斯的理论叫做维特效应(WertherEffect)即自杀模仿现象。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对于维特的精神和性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维特效应相关:2010年5月,深圳富士康接连出现员工坠楼事件,媒体及网络都全面跟进,引起很大反响,也引起社会上关于媒体责任与维持效应的相关讨论。维特效应研究:菲利普斯研究兴趣之一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後,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菲利普斯是通过对1947年到1968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後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五十八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五十八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後的自杀者就越多。例如,在媒体报道了玛丽莲梦露的自杀新闻之后,那一年全世界的自杀率是增长了10%。维特效应他们之间的模仿是这个群体中大大都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彼此感知,彼此反馈,即在“传”的历程中确定自己的言行。在这个群体中,倘使他们遇到的生活不懂的题目不克不及解决,效仿他们的偶像是天然而然的,如果偶像自杀,他们也会选择同样的自杀方式,并且以为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这种消极的彼此的心理传染,心理学家们又叫做“社会形态不天良理传染”。这起自杀悲剧,使我想到1986年4月在日本发生的闻名歌星冈田有希子自杀事件。冈田有希子是日本青年崇拜的偶像,她自杀消息一传开,仅只两个月内就有114名少男奼女仿效自杀。原来,自杀就是个人精力或者情绪的困扰到了不克不及控制,彻底精力崩溃的表现。造成人们去效仿她,这个征象不克不及不导致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遍及注重至此事,并称之为“冈田有希子症候群”。“冈田有希子症候群”(三)社会根源1、社会关系2、应激3、文化4、自杀手段的可及性5、医疗卫生服务(四)预防1.建立国家自杀预防战略2.提高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3.普及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知识4.指导媒体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5.减少自杀的机会6.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7.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8.提供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9.加强学校和工作场所答的自杀预防工作10.关注自杀死亡者的亲人三、非故意伤害(一)概念: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二)研究1、流行病学研究强调研究伤害的类型、在人群中的分布、受伤者的特质、伤害的环境、伤害的原因。2、行为分析利用行为分析技术研究“前因-行为-后果”链,以确定伤害是如何产生的。3、个性特征分析某些类型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三)预防干预理论----4E干预工程干预Engineeringintervention经济干预Economicintervention强制干预Enforcementintervention2004《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干预Educationalintervention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人们对伤害危险的认识,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交通道路伤害发生的情况公安部统计数字(2003年):共发生交通事故:667507起死亡:104372人受伤:494174人直接经济损失:33.7亿元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男性和城市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道路交通伤害造成的寿命损失量远大于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五)道路交通伤害2.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等方面(雨、雪、雾等)⑵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物周期⑶驾驶技术⑷心理、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⑸社会经济因素酒驾疲劳驾驶飚车开车打电话3.交通道路伤害的控制和预防(1)交通立法(2)教育培训(3)改善交通条件(4)交通道路伤害的急救与康复(五)其他非故意伤害工伤死亡:13万人/每年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第三节成瘾行为(addictivebehavior)一、成瘾行为概念与分类(一)概念:因沉溺于其中,导致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任何活动。成瘾行为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成瘾性或依赖性。依赖(dependenc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综合征,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无法自控,不断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dependence):指病人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用成瘾药后的特殊快感•生理依赖(physicaldependence):指反复服用成瘾物质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改变,以至需要这些物质长期存在于体内,以避免特殊的戒断综合征的出现(二)根据成瘾对象的不同化学物质成瘾•非法物质成瘾•合法物质成瘾:镇静催眠抗焦虑药(Sedative,hypnotic,anti-anxietymedications)酒精(alcohol)烟草(nicotine)咖啡因(coffin)非化学物质成瘾•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gambling)•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二、吸毒(一)概念吸毒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但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毒品法律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吸毒的危害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成为艾滋病重要传播途径破坏社会稳定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吸毒女子罗丝安妮·霍兰德从29岁到37岁之间拍下的图片(从左至右)。“不要让毒贩改变你邻居的脸”--2004年11月1日,英国警方发布吸毒传染各种疾病静脉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的吸毒方式,最容易传染各种皮肤病、性病、爱滋病。诱发刑事犯罪吸毒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表明吸毒者用于购买海洛因的钱款中20%是抢劫获得的,45%来源于贩毒,12%来自盗窃,总计约94%的毒资来自刑事犯罪活动。(一)发生率和分布特征2003年统计,全球约2亿人吸毒。可分布于任何特征人群。我国多见于青少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无固定职业。(三)吸毒的社会根源毒品的可获得性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成长的环境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四)吸毒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三方面:减少供给,通过法律,禁止和打击毒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减少需求,通过各种措施预防吸毒,并开展脱毒治疗和治疗之后的康复;降低危害,对难以戒除毒瘾的个体,替代治疗针头交换、安全套推广等措施,降低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三、问题饮酒行为(一)概念:任何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饮酒行为•急性酒精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深度抑制,表现共济失调、昏睡、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情绪失控•交通肇事•暴力行为•违法犯罪(二)预防与控制1、加强饮酒有害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自觉地适量饮酒,不饮或少饮烈性酒,提倡在饮酒的
本文标题:第18章 社会病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5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