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92第一,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1.建国初期的基本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经过49年到52年的3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固,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中国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P94-96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的官僚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和解放区原有的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7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9-102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到1955年资方红利13亿)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息的形式(到1966年支付的定息12亿)。改造形式初级形式高级形式1953年底委托经销代销统购包销计划订货委托加工1954至1955年下半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5年冬至1956年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5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P104_105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要求过急,改变过快,以至于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致使经济缺乏活力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l)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国民收入结构表7.1%1.5%7.3%19.1%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国营经济7.1%53.4%32.2%7.3%71.8%1.5%19.1%0.7%6.9%71.8%53.4%32.2%0.7%0%资本主义经济6.9%1956年1952年第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上述情况明确地表示: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_110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它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衡量生产关系变革是否正确,关键还要看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标题: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6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