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50第四集-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
翻译:YYeTs人人影视(YYeTs)编辑:三山先生4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介绍,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二)我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论证可以证明灵魂的存在。我们首先会想到的一类,则是那种被称作推理的论证,或叫做最佳解释推理。其思路是存在一些有关我们自身的亟待解释的事物,但单从物理的角度,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解释,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他法,我们需要假定灵魂存在,我们待会儿再回到这个论题上,现在我们暂且先把它放在一边。开始学习柏拉图,从下周开始,我们要学习柏拉图的对话《斐多篇》,尽管在讲到《斐多篇》时我会向你们详尽介绍其中的内容,但现在,我还是想先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短的引言。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之前未曾读过柏拉图的作品,但是,还未拜读过柏拉图的同学们,我敢肯定你们会喜欢上他的,柏拉图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并且他使用对话体形式来阐述其观点(即以戏剧为表现方式),其间各种人物悠闲地或坐或站集聚一块儿探讨各种哲学观点,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对话《斐多篇》,就将场景设定在苏格拉底临死前的一幕,想必你们都知道:苏格拉底被人指控,以教唆雅典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也许罪名还包括和青年们讨论哲学,狱卒把毒芹汁端给他,他一饮而尽,然后生命就此终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苏格拉底有一大群朋友和学生,和他讨论哲学。而柏拉图就是他的学生之一,柏拉图随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写下了许多哲学著作,柏拉图本人通常并不在自己的对话篇里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仅仅是个次要的角色。实际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柏拉图曾提到苏格拉底死时自己并不在场,那么,我们如何辨别在戏剧中,谁代表柏拉图本人的立场呢?答案是:苏格拉底。即剧中苏格拉底的角色诠释了,戏剧作者自己的哲学观,如果这是在古代哲学的课堂上,我们可能要将讨论的内容延伸得更广一点,因为柏拉图后期的哲学观点同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观点迥然不同。而且,柏拉图一直没有在对话篇中现身,而苏格拉底仍继续保持着主角的身份。所以,学者们一直在争论,在对话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中,哪些属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戏剧中的苏格拉底的;哪些虽在对话篇里说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但却并不符合真实的苏格拉底的原意,即实际上是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者们是如此鉴别的:柏拉图早期对话作品,即,在所谓的苏格拉底的对话中,主角苏格拉底的观点,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格拉底的思想吻合。而就柏拉图的晚期对话作品而言,尽管苏格拉底也频频出场,大多数学者认为,那些观点很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所持有的。对中期对话作品的鉴别,就比较困难,因为你无法明确观点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但是我们不用担心,这不是在古代哲学课课堂上,所以出于这门课程的目的,我们无需深究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的某个观点到底是属于那个真实的受死之人苏格拉底的,还是属于已故之人柏拉图。通过作品中苏格拉底这个角色所表述的,就我们这门课程的目的而言,这都无关紧要。我会把苏格拉底提出的所有观点都当做是柏拉图的。尽管我会随意地将两者交替着说。我会说“柏拉图认为”或者“苏格拉底认为”,因为就这门课的目的而言两种说法是等效的。但是,还有一个地方,我要提醒你们,那就是由于这些是对话作品,且它们全都采用了哲学论证的形式。即人们先提出观点,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关于事物想法,随即收回之前的话,也许类似的情形,在苏格拉底身上也发生过,因为,毕竟柏拉图也没有说,这就是我明确相信的观点,他只是在写一个关于哲学的戏剧,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这样想:看,这里有一个论证,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的。它也许不是一个很好的论证,但至少它值得我们偶尔停下来琢磨一下,也许柏拉图也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好论证,通过了解那些由苏格拉底提出,但他自己也觉得不充分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对话作品,他会调整修改那些观点或者以引入新观点,来解决先前他遇到的难题。我之前说过,不要过多拘泥于细枝末节,但在阅读对话时应该谨记,细节很重要。以上就是我对《斐多篇》做的简介。考虑到下周的课程,你们应该提前开始阅读《斐多篇》了。我们会在下周开始讨论《斐多篇》,外加下下周的一部分时间或者全部时间,继续讨论《斐多篇》。对于柏拉图这块,我会做特别对待。通常,我会提到我们的阅读材料,但是我不会花过多的时间,来讨论细节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们不得不把课后阅读当做上课的补充,或者把听课当做课后阅读的补充,这次不是向你们发些名著导读那么简单了。对于《斐多》篇,我还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说明,诸如我认为首要论证是这样的,让我们从前提和结论着手,重新构建这个论证,这是我的一些反驳观点,接下来是柏拉图提出的另一个论证。我们试着研究一下前提条件,即便如此,我也不会花时间大声朗读《斐多篇》的各大长篇,但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其他阅读材料,我会对《斐多篇》作出更为细致的解说。为了下周的课程,你们应该开始阅读了。《斐多篇》的主题,如前所说,被设定在苏格拉底受死当天。在对话的结尾处,他饮下毒芹汁,走向死亡。也许一点也不足为奇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和朋友们探讨灵魂的不朽性,最令人惊叹的是,苏格拉底并不苦恼,他根本不担心自己即将死去。反而以某种方式迎接死神的降临,因为他坚信灵魂是不朽的。所以支持和反对灵魂的存在与不朽的论证,以一个感人至深的死亡场景告终,这简直就是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死亡场景之一。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总之如前所说,下周的安排就是这样,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我们怎样论证灵魂存在?起初,上节课上我们探讨了一类或者说是一小类论证,这些论证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肯定不仅仅是些物质实体,人——不是机器。因为机器不能推理、机器不能思考。而我也说过,这看上去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毕竟会下国际象棋的电脑似乎是会推理的,它们对我的战术了然于胸,它们拥有极力实现自身目标的欲望,它们推算怎样才能最彻底地打败我。需要指出的,上次课我并没有提到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电脑,至少最棒的国际象棋电脑,并没有做什么,实际上,没有电脑真正会做这些事情,你可能认为,一台电脑或一台下棋电脑所做的工作就是这样,计算出所有可能的下法,以及与之对应的各种可能的棋局然后它再斟酌一下:恩,在这些情形下我能胜出,所以只有当它能够预见到,自己接下来20步得以制胜的棋路时,它才会继续往下走。但国际象棋的程序并不是这样工作的,原因很简单,棋局的潜在变数相当之大,以至于计算机根本无法将其完全计算出来,因为这需要它们数以千年的工作量。我们可能会这么做,当你和你七岁大的侄子或侄女下三子棋的时候你就会先预测,然后想:要是我这样下,他就会那样下,如果他走了那一步,那他就赢了,所以我不会走这一步,对吗?但是在下国际象棋时候我们不会那么做,因为实在有太多盘棋了。那么下棋程序,特别是最好的下棋程序,是如何工作的呢,它们的下棋方式同你们如出一辙,它们会想:哪些棋子的威力更大,需要重点庇护;它们会想到:采用哪种策略,获胜几率更高;以及这些策略会带来哪些风险。如果你是一名严谨的棋手,你可能还会研究国际象棋史上最伟大的棋局。的确,当人们编写游戏程序时,会在这些程序中一局接一局地,输入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棋局。然后,用这些知识武装好自己之后,你就能做到最好,当你下输了一盘时,你也许会在心里记下,这次实在太糟糕了,下次再换个别的什么试试,你会尽量避免使用那些着数下棋程序也是这样工作的。跳转一下话题,我先来对此做一番评论,因为这和我们几分钟后,将要讨论的东西有关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含义就是:如果你正在玩一个不错的国际象棋程序,要想推测出程序下一步的着数,而对游戏程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似乎并不是个有效的方法,这些程序的设计者,很可能本身就棋艺高超。他们在玩这个程序游戏时,并不会在心里想着,既然这个程序是我编制的,所以如果我把皇后移到这里,它就会出相,这种想法根本无用。因为程序会不断依据过去,有效无效经验修改其策略。当程序员或其他任何人,玩这个程序时,比如一个优秀的棋手,在玩这些程序时,战胜它们的最好办法就是,问问自己,现在怎么走才最为明智,推算计算机接下来最可能的动向才是制胜关键。将计算机视为一名象棋健将,事实上,最棒的象棋程序已经是老辣的棋手。尽管曾一度出现过,强劲的象棋程序,无法战胜顶级人类棋手的情形,但是那种局面在几年前,以象棋程序击败象棋大师而告终。而现在,最优秀的象棋程序可以称得上是所向披靡,当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就在今年12月被一个国际象棋程序击败,克拉姆尼克当时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强劲的对手,其所作所为堪称最佳行棋之道。好了,我们还是把这些思考暂且先搁在一边,稍后再对其继续讨论。当我们开始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机器有创造能力吗?我先亮出我自己的观点,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正好能够对国际象棋程序做出解释,于是我们便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机器能推理吗?虽然还未曾出现,具有推理能力的机器,这一点相当明确。但仿佛机器在某些领域具有推理能力是再自然不过了。所以,人不是物理对象,这一观点似乎并不能站稳脚跟。因为毕竟,我们人能推理而机器不能,不,机器可以推理。但这引发了灵魂辩护者的一个迥然的进程。也许论证不应该是我们必须相信灵魂,因为所有的物理对象都不能推理。而应该是,我们不得不相信灵魂,因为所有物理对象,所有的机器都没有感觉。我们人拥有情感、会彼此相爱、会心生恐惧、会拥有烦恼、也会欢欣愉悦还会沮丧消沉。所以,或许这个论证应该这样表达:对,思考,机器可以思考,我们称之为思维机器。但是感觉能力,却是任何机器都不具备的,没有任何纯粹的物理对象,可以感觉到什么,可以有情感。因为我们拥有感觉事物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比物理对象高级。现在,我想我们有理由认为与象棋计算机的例子不同,我们现在还没有能感觉事物的机器,但问题不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机器。而是能否存在这样的机器,它可以感觉到某物,可以有某种情感。我们来谈一点科幻作品,想一想在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的一些机器人。在科幻电影以及科幻小说等其他科幻作品中出现过的一些计算机程序。我小时候,有一部叫“迷失太空”的电视剧,我已经记不起剧中机器人的名字了,但在这档电视节目中,每一集,都会戏剧性地发生一个新的危机——于是机器人就会开始全速前进——大声疾呼:“危险!罗宾逊指挥官”、“危险!威尔?罗宾逊”,就是这样。“危险!威尔?罗宾逊”,机器人好像一直都很担忧。再举个更近一点的例子,你们可能有人读过道格拉斯?亚当斯的书。如:银河系漫游指南以及其续集,书中有一个叫马文的机器人。我想可以用“消极‘一词来概括他的特点,他很聪明,对于宇宙万物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所以行事消极,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另一个机器人,后者的情绪也变得低迷,最后自杀了。故事就讲到这里。“消极”用在机器人身上,似乎再自然不过,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就是如此。再来举个我最喜欢的例子:2001太空漫游(电影名),我先申明,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们,我要剧透了,好吧,所以请你们捂住耳朵,太空漫游,一些迹象表明另一个星球上有生命存在,一切都很神秘,所以我们派遣一艘飞船去调查星球上的印记,以及那些从其他星球传来的无线电信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一个被命名为哈尔的计算机程序被安排协助飞船的运行,减轻飞船上,人类宇航员的负担。哈尔有一个目标,从理性和欲望等角度来说,哈尔的目标就是确保该任务能成功完成,但哈尔看似有凭有据地认为人类只会威胁到任务的执行,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除掉人类,以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其中的一个宇航员,发现了它的阴谋,试图阻止哈尔。而他唯一,能使让哈尔不伤害到自己的举措就是关闭该程序,基本上也就是杀死,如果我们可以那样表达的话。杀死哈尔,与此同时,一切都在进行中。哈尔和那个叫戴夫的人类宇航员交谈,哈尔最终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它试图阻止戴夫,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当戴夫开始关闭它的电路时,哈尔说:我害怕!我害怕!戴夫!他害怕什么?他害怕死亡!赋予哈尔恐惧感,这似乎也是自然而然,哈尔准确地表现出你所期望他或称为它,理应表现的行为方式,如果它确实感到恐惧的话。它有理由恐惧,它表现得恰如其分,它告诉我们它很害怕,于是自然而然,我们就
本文标题:50第四集-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8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