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滨水地区特色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区特色营造策略摘要: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如果滨水空间打造的富有特色和活力,会为旅游地区吸引大量游客,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滨水地区打造现存的问题着手,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究旅游地区滨水特色塑造策略。关键词:旅游地区滨水景观特色营造一、现状研究1.1城市滨水区的功能演变从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史来看,城市滨水区功能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1)运输功能,水路自古就是滨水城市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的重要运输渠道,在工业革命后,由于水上航运业的发达,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成为码头和港口。2)生态廊道功能,古代城市的历史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历史,城市水道成为城市天人合一的具体形式,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现代的城市滨水区同样也是城市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渠道;3)商务功能,由于水运港埠的繁荣,许多城市中心区、港口和仓储业都选择滨水而居,使得城市滨水区出现店铺,成为城市的商务中心;4)旅游、游憩功能,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往往会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休闲地域,人类与水有天然的感情,滨水区满足了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1.2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现状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和改造注重的多为水体本身的整治,滨水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土地功能的转变与升值。许多滨水项目是在滨水开发热中仓促上马,忽略地方特色,单纯追求现代化。将沿岸原有旧码头、工厂、居住区搬走,历史遗迹一律拆除,任意大规模开发,宽阔的滨水绿地取代了沿岸有特色的栏杆建筑,大而无当的广场一个接一个,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目前我国滨水空间存在圈地现象严重,市民不能自由进入,或者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妨碍公众活动的自由性和连续性,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滨水区的实体元素包括:滨水建筑和滨水构筑物(桥梁、堤岸)。许多已建成的滨水区缺乏从城市设计出发的安排和控制,各个地块只考虑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合,忽略了对用地范围以外的城市开发情况。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建筑群体和滨水堤岸、桥梁缺乏联系,不利于塑造完整的滨水区形象。二、城市滨水区景观与旅游地区特色的关系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点,是突出城市个性的敏感带,城市滨水景观的好坏与城市的魅力息息相关。城市滨水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城市通过滨水景观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下的城市特色及居民的经济、精神、伦理、美学等各种价值观,表达居民对环境的认识、感知和信念等文化内涵,城市也因此有了灵魂。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应当是基于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层面上的、结合滨水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生态、历史文化条件形成的综合性设计,它更注重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自身空间的营造、文化的体现和人为的行为需求,并强调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活岸线的意义所在。它在构成独特区域景观的同时,又是城市生活的载体。能体现地域特色滨水区景观无形之中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刺激此地的旅游市场。三、滨水地区特色的塑造3.1滨水地区特色塑造的内容城市滨水地区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两种形态部分:物质形态和人文形态。物质形态主要指的是构成滨水区的显性形态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以及滨水地区最终形成的外在表现。如地质地貌、岸线、岸滩、岛屿、气候与大气、水文与水资源、动植物环境以及城市整体形象、建筑物、滨水绿地、建筑小品及道路铺装等。人文形态主要指的是影响滨水地区地域特色的隐性要素,主要包括城市历史与文化要素、社会要素、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因为这是城市形态的内在条件,这里只侧重城市文化要素。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城市精神要素、场所、特色、遗迹、历史、活力、行为准则等要素。同样还包括滨水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如饮食、服装、宗教、集会、信仰等。3.2滨水地区特色塑造的方法目前滨水区景观建设的地域特色主要走“尊重历史文脉”和尊重“自然生态”两条主线,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重新审视滨水工业旧区的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滨水区功能的转换,新的娱乐设施及休闲空间的引入等。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同,每个城市的风貌也不尽相同。滨水区是城市地理范围中的一部分滨水区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基于每个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总的“图底”之上,而且滨水区也同样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与滨水区域的建筑一起为滨水景观的塑造提供背景、空间限定及实体景观。在空间尺度、色彩、风格等多方面影响滨水景观的特征和氛围塑造。可以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的地域性影响着滨水景观的地域性,而滨水景观又以自身的元素塑造、整合补充了城市的地域性。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俗。这些人文信息不但增加了滨水景观的内容和文化底蕴,并且增强了城市的地域特色。滨水区域及其实体景观作为场所而存在,它的场所精神折射出的正是文化、历史内涵、市民精神、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等等城市文化特色。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肌理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一点对体现滨水区的地域特色更为重要。四、城市滨水区特色营造对策4.1保持或建设成为地方的标志性景观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对于大多数以水系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其滨水区多数是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积淀较为集中的所在,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直接代表着城市的吸引力。如上海的外滩、珠海市的情侣路、重庆市朝天门广场等。珠海的情侣路以其宽敞的临水绿化空间闻名于世,通过沿海岸线建设一条滨海道路,把青山、绿水、褐石和蓝天有机的组合在城市空间中,有效的保护了岸线的自然形态,并保证了岸线的开放性,创造了充满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也可以通过各种工艺小品的制作展现当地的文化,例如依据当地水域面积的大小不同建造不同类型的市民广场,增加滨水区的活力;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建造各类建筑小品、雕塑,能够清晰的代表当地文化等。4.2各类空间的塑造开放与围合空间、沿湖边缘线空间、车流与人流空间、景观空间等都各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地区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塑造这些具有特色的空间时,应根据所处的地域自身的特点来打造。如苏州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而武昌滨江商务区沿江的岸线就比较硬朗,再设计中人工改造的痕迹就比较浓重。4.3充分重视本地居民的需要城市滨水区的复兴与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可利用的空间减少有关。城市滨水区曾是城市工厂、仓储业码头或铁路站场所占据的城市核心区域,往往具有宽裕的空间,转换的成本低,拆迁量小,因此是难得的建设用地。城市滨水区的开发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在遵守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平衡城市滨水区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五、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城市滨水地区的打造能为城市增添许多色彩和活力,当下人们对水的向往热忱度越来越高。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旅游地区的城市设计,那无疑此地拥有良好的水资源会成为我们地区最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时刻穿插着亲水的设计手法,为地区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有活力的滨水空间的典范。参考文献[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2]段强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3]周玉娟.城市滨水区再开发规划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同济大学,2007[4][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E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6]丁金华.传统水网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优化研究——以苏州古城为例[期刊论文]-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
本文标题:城市滨水地区特色营造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1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