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浅谈传统人物形象在历史题材新剧目中的塑造
龙源期刊网浅谈传统人物形象在历史题材新剧目中的塑造作者:李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新时期的历史剧创作体现了剧作者的主体意识,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选择历史题材,用现代的方法进行创作,对传统和历史进行重新审视,追求思想性的提高以及多角度塑造人物复杂性格。本文试通过与传统戏曲人物塑造的对比分析,梳理出新时期历史剧中不同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关键词:人物塑造;历史题材剧目;京剧创作中图分类号:J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143-01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戏曲创作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就历史剧创作而言,剧作者不再是简单的借古喻今,而是追求更加深刻的、哲理的深度,把对历史的反思与人性的思考结合起来,运用当代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去比照历史,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对独创性的追求,而这些改变也直接反映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我国传统戏中的人物塑造重其品质,重其思想道德,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性格单一化,也可称其为“单纯性格”。而新时期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传统的“单纯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一、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解构我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关于曹操的剧目,如《捉放曹》、《群英会》、《战宛城》等。从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操丰富的性格特点,对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以及生活作风都有生动的刻画。然而,他的虚伪狡诈以及“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性格才是他的真正本质。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则对曹操长久以来的形象进行了突破,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他,挖掘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有着雄心壮志,希望能够平定天下、统一全国,但他又生性多疑、心胸狭窄。他是爱才的,真诚的重用杨修,希望借助其来完成自己的宏图大业,但他又妒忌贤能误杀孔闻岱。作为权利的统治者,他不容许任何人撼动其威信,当感觉到杨修威胁其地位与声望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杨修置于死地。该剧中的曹操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一个可怜的悲剧人物。他性格的复杂性不同于以往传统戏中的那种狡诈阴险,而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新思考。同时剧中的杨修聪慧过人,为人刚正,怀揣报国情怀,为天下苍生所忧患,是一个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杨修与曹操一见如故,自认为找到了志同道合、欣赏自己的救国明君,并竭尽全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有文人的垢病,恃才傲物、锋芒外露。在闻之龙源期刊网曹操以“夜梦杀人”为由误杀孔闻岱后,杨修首先识破了曹操的谎言,逼得曹操不得不杀死心爱的妻子;此外,杨修还让曹操在三军面前为他牵马坠镫,破坏了曹操作为最高统帅的威信。最后,在对蜀作战中他又自负的从“鸡肋”识破了曹操欲退兵的打算,从而彻底激怒了曹操并将其斩首。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是二人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哲理的思辨,也引起了我们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反思。二、对清官形象的重新塑造现代戏曲舞台上出现的清官形象一反传统公案戏中的清官形象。以包公为代表的传统公案戏,旨在塑造一个为民请愿、替民伸冤、秉公办案、智勇双全的清官形象。传统戏中这种清官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深层结构和人民的道德评判标准,反映了大众百姓对于清官的期盼。传统戏的作者,深刻了解民众的善恶喜好,根据民众的美学观点和道德观念,创造出一个个刚正廉洁的清官形象来满足封建社会对于清官的期盼。而《徐九经升官记》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包公、海瑞、况钟等清官形象的滑稽人物徐九经。传统戏中的清官不惧皇权、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嫉恶如仇、坚毅刚烈。而徐九经则不同,他四肢不称、五官不美、才智过人、满腹经纶,曾两次被钦点为状元,这样一个出色的人物,却因为其相貌丑陋而被贬为了七品县令。创作者为了将徐九经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徐九经一出场就以歪脖子树自比,他说道:“分明栋梁材,零落路旁载。为何遭小看?皆因脖子歪。”他为了办案夹在安国侯和并肩王之间,经受着良知与道德的考验。但是他也有他做人的底线“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最终“以直报怨”辞官而去,引出剧中“当官难,难当官”的核心思想。《徐九经升官记》一改传统戏中以“公忠者雕以正貌”的正面人物为主角,而是以“奸邪者雕以丑行”的丑角人物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突破了表演成规,并对丑角的审美价值做了重新定位,使观众对美与丑、善与恶进行重新的思考。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清官没有七情六欲,是“神”化的;而现代舞台上的清官是人化的,充满人情味,创作者往往用普通人的性格去比对一位清官,用现代意识来诠释一位历史上的清官。京剧《廉吏于成龙》就塑造了一位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清官形象。剧中的于成龙既是一位刚正坚毅、无私奉公的廉吏,同时也塑造了他重民情、重乡情、重亲情的性格特点。他上任伊始就遇到了“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当地上万平民无辜入狱,民众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于成龙顶住压力坚决重审此案,他不顾自身安危向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自以为是的勒春、喀林等周旋,救民于水火,救无辜于囹圄。“国本岂容撼,民意大于天。此去休问夷和险,义无反顾紧加鞭”唱出了他的心声,重点突出了他的清官情结和清廉本色。同时,剧中也展现了于成龙和妻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舞台上用灯光分割为两个时空,于成龙与妻子深情对唱,彼此倾诉着浓烈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于成龙身在异地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他盼望着同妻子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另外,于成龙与其他清官的不同还在于他的诙谐风趣。他不是硬碰硬的同权贵康亲王争斗,而是以柔克刚。这样一个清官形象,既是现代意识赋予剧作者对古代人物形象加工创造而成的崭新人物形象,又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三、对女性人物的重新思考龙源期刊网传统京剧《马前泼水》,和昆曲《烂柯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演绎朱买臣和崔氏故事的经典剧目。两剧都以男性的视角为中心,对崔氏在朱买臣落魄时离开给予谴责。而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則是站在女性的立场用强烈的女性意识,对朱买臣和崔氏的故事重新审视,用现代人的观念来思考崔氏离开朱买臣的苦衷,思索崔氏的社会处境,引发人们对社会性别文化的反思和调整,尊重和维护女性的权益,体现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心理的演变。崔氏作为一位封建女性,虽然欺贫爱富,但她的物质需要却是正常的。她渴望殷实富足的生活,而朱买臣却难以满足她的需求,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他一心只想考取功名,却弄得家徒四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温饱尚未解决之际,崔氏有理由去寻求新的生活,这也是她离开的原因。后来,朱买臣衣锦还乡,崔氏与他在马前相遇,他犹记风雪天逼休之恨,当街斥责崔氏。而崔氏却将清水比喻成明镜,勾起朱买臣对夫妻生活的回忆,进一步指出,“朱买臣,你这个人,只求书中趣,却不管妻冻饿!嫁夫嫁夫,吃夫穿夫,养不活我,何必娶我!不是我断情绝义,乃是你逼我逃死求生!”她虽然后悔当初的决绝,但当朱买臣做出泼水的决定时,她又变得很坚决。她夺过盆将水泼出,是她自己“休”了朱买臣)。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着力塑造了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崔氏,尤其对崔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源于现实生存环境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刻画,从女性的生活愿望出发,表达出了崔氏“休夫”的合理性。运用女性意识对某些女性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审视,这是对女性心理需求及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同,体现了当代人对女性人文价值观的认知。新时期以来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目,着重表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个性魅力和审美观念,这些都源于对历史、生活、社会的独特思考和领悟。剧作者将这种感悟以传统历史故事为载体,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建构于作品本身,抒发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从《膏药章》里对于小人物的关注和普通下层人物的觉醒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到《贵人遗香》中对真相、假象的理性思考,对内廷总管方辰这一被封建思想道德摧残、心灵扭曲形象的塑造;再到《成败萧何》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起深层的历史文化反思,戏曲创作者在现代意识的关照下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参考文献:[1]黎中成龚和德.京剧创作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社,2005.5[2]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本文标题:浅谈传统人物形象在历史题材新剧目中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2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