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戏一南戏的产生与流传1.南戏的源流南戏:与北杂剧相对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扮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二南戏发展的四阶段(一)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二)南宋时代,南戏进入临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养料,如宋杂剧、诸宫调、唱赚、大影戏等,发展成为大戏。今存《张协状元》就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三)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得南戏又获得比较完美的提高。今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四)元末明初,南戏更有了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三南戏的体制(见课本)一剧本结构:南戏由题目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开场和正戏两部分。二曲调格律。南戏的曲调的组织比较灵活自由,不象北曲杂剧那样有严格的规定。就戏曲所用曲调之音乐效果看,一般来说,南戏曲调舒缓柔和,杂剧曲调高亢劲切。三唱念表演:戏各种脚色都能唱,且演唱方式多种多样:独唱、对唱、合唱、伴唱均可。南戏的念白包括散白和韵白两种。相对于北曲杂剧表演动作提示的称“科”而言,南戏的表演动作提示称“介”。四、角色称谓:生、旦、净、外、贴、末、丑五、伴奏乐器。南戏的伴奏乐器以鼓、笛、拍板为主,北杂剧以弦索为主。四、南戏作品概述现知最早著录南戏剧目的是《永乐大典目录》徐渭《南词叙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为明永乐年间编成的类书。此书正本毁于明朝灭亡之时。嘉靖、隆庆间所录副本清咸丰以来散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半付之一炬,剩余的几乎全被劫走。1920年,叶恭绰于伦敦一小古玩铺发现并购回其第13991卷,为嘉靖重写本,内收《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反封建门弟观念的抗议书《宦门子弟错立身》。尚未成熟的公案戏《小孙屠》。五元末四大南戏(明初四大传奇)(一)《荆钗记》表现爱情主题,剧中主要人物王十朋及钱玉莲,不为富贵所引诱,历尽磨难而不变心,表现了忠于爱情、反抗邪恶的品格。人物·:王十朋钱玉莲孙汝权(二)《白兔记》《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元代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编,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人物:刘知远李三娘咬脐郎(三)《拜月亭记》也称做《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拜月亭》。此剧在四大南戏中成就最高。歌颂了坚贞爱情和崇高的友谊。人物:蒋世隆王瑞兰瑞莲(四)《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作者不详全剧意在宣扬礼教风化骨肉亲情人物孙华柳龙卿胡子传孙荣杨月贞六、高明与《琵琶记》》(一)生平与创作: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人称永嘉先生。诗文集《柔克斋集》《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由民间到文人创作的转折点,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对后来南戏诸腔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琵琶记》有“南戏之祖”的说法。(二)、题材来源:是高明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早期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成。高明将此题材改编成“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三)、创作动机宣扬封建道德,颂扬有贞有烈、全忠全孝通过“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来宣扬三纲五常。因此剧中人物都被涂上了封建说教的色彩。如蔡公劝不愿进京应举的儿子说:“人生须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脱白挂绿,济世安民,这才是忠孝两全”,“古人云:幼而学,壮而行,怀宝迷邦,谓之不仁。”他认为养生送死、“披麻带孝谓之小孝”,而考取功名、报效朝廷方是大孝。(四)《琵琶记》的思想和艺术1.人物原型与民间形象《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即东汉著名学者、官拜左中郎将蔡邕。南宋初始有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在民间广泛流传,剧中之蔡伯喈却成背亲弃妇之人,且为暴雷震死。2、主要人物形象“美贞美孝”的赵五娘“又忠又孝”的蔡伯喈孝妇:“再苦也要做个孝妇贤妻,将来名书青史”温顺,勤劳、善良、忍耐:“再苦也不冷落公婆”•糟糠自咽•代尝汤药•祝发买葬•包土筑坟她的性格,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高尚品德,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蔡伯喈:受封建道德和权势双重挤压下的封建文人的代表“三辞”和“三从”辞试(蔡公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作品中的蔡伯喈,尽管有所谓“三不从”的压力,但他毕竟接受了相府娇婿、官拜议郎的现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与此同时,《琵琶记》又成功表现了蔡伯喈心灵上的自责与极大的痛苦,使这个相府娇婿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3、艺术成就1.语言清丽本色,委曲必尽。语言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特点。2、深入人物内心写戏。如《糟糠自厌》2.结构布局:两条情节线索交错展开,形成对照,一边是豪华优雅的相府生活,一边是吃糠卖发的苦难遭遇;人物一方是无限思念,一方是无尽哀愁。南戏的特点宋元南戏的艺术风格以质朴自然著称。徐渭《南词叙录》称其“句句本色,无今人时文气”。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题材:多写婚姻和家庭纠纷的(一)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很多时候,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二)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三)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四)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南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3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