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小学“差生”形成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综述
1毕业论文题目:中小学“差生”形成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摘要基于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一个问题,我的弟弟以前学习还不错,可为什么现在学习却如此的不理想呢?是否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像他这样的孩子呢?为此我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关键词:中小学生、“差生”、形成因素、教育策略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施加了许多压力,造成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业不良。教师无不期望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然而,在小学阶段,各年级学业成绩落后者,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么,影响这些学生成绩落后的合理因素是什么?究竟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但据一些研究数据表明,这些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智力因素所导致,那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呢?有些老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就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成绩不好、不及格的学生就遭到嘲笑、训斥甚至是打骂,这样极大程度的打击了那些学生的积极性,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因此正确认识及对待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学校中不应被忽视的群体,为了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通过对弟弟等类似差生的观察及研究,尝试着从“差生”(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特别是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期望能对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提供一些指导,促进差生的良好发展。3目录一、对“差生”的理论界定………………………………………………………………4二、“差生”的形成原因的分析……………………………………………………………4(一)、“差生”形成的自身因素……………………………………………………4(二)、“差生”形成的社会性因素……………………………………………………5三、对“差生”的教育策略………………………………………………………………7(一)、关注“差生”的内心世界……………………………………………………7(二)、重过程的教学策略……………………………………………………………8(三)、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10(四)、创设练习情境的教学策略…………………………………………………11(五)、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11(六)、提供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124一、对“差生”的理论界定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是后进生的古语,定义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差生常常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大从要求,不能遵守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后来文中所说的,我们所研究的“差生”是指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有时候这些孩子被无情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所谓好与差,实际上源于我们的衡量标准。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是具有正直、善良、真诚等美好品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责任心,有自信心,宽容、大度,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把其定位为“差生”。放眼人生长河,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成绩不能不重视。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决不应该都只盯着成绩,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二、“差生”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差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差生”自身特点和社会性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差生”自身的特点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和行为因素,而社会性因素则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的影响。(一)、“差生”形成的自身因素“差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许多研究证明差生在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有些所谓的“差生”的认知水平都处在正常水平范围。可能只是由于个人性格或一时贪玩漏掉了学习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后面的知识也难以接受,以致跟不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造成成绩落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5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学困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甚至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加上学校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评价不够公正,长期以来,使他们变得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就拿我的弟弟来说,他已经习惯了大家对他的否定,习惯了老师对他的淡漠,因此,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听不进大家的劝告,即使有一天他想学习,由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也没有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因此只能被迫放弃。即使内心在很挣扎,也表面表现的很潇洒,很桀骜不驯。从“差生”的行为因素来看,大量观察发现这些所谓的“差生”在性格上与那些“优等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差生”一般都要么特别文静、不喜欢说话;要么就活泼好动坐不住。文静不喜欢说话的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害怕和外界的共同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由于心情的压抑,烦恼放在心里得不到释放,致使常年郁郁寡欢,有不懂问题不会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而这样的同学往往又相对来说反应缓慢,因此导致他们的恶性循环。好动的学生则又太过极端。上课时间想这想那老是思想不集中,重要内容总是错过,总喜欢做一些有趣好玩的事情,觉得上课太无聊,要么就找同学聊天、搭话;要么就搞恶作剧找乐子,实在不行太无聊就只能趴桌子上睡觉了。小学生正处叛逆期,由于老师的批判、压制,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而往往这样的学生是很有潜力的,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创造力;同时又很讲义气,通常会有一群很好的好哥们。只是在有些老师、家长的眼里成绩是最重要,其余的都是不务正业,因此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不学无术。无法理解,缺乏共同语言,缺乏沟通,这也导致了学生和家长、老师的关系不和,使得学生和老师家长间的“代沟”越来越大。(二)、“差生”形成的社会性因素影响“差生”的社会性因素分析人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个人6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影响学困生的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目前社会公认的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由于竞争的激烈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唯学历”的观点,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人们不自觉地给学生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造成他们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种重压之下一些学生选择了逃避,并且产生了厌学心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单位,它是孩子进行社会化活动的基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和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整个家健的教育氛围和环境都会对儿童造成深远的影响。所谓“虎父无犬子”。我想这是由一定道理的。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管教、帮助以及指导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儿童的学习环境。在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无助、孤独和迷茫的状态中,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进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也会造成儿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少,倾向于拒绝或否认孩子的一切进步,用简单的批评、指责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丧失,由害怕、无助转变为逃避、厌恶学习。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的生活,甚至一辈子。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另一个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学校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直接。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是“差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关系。研究发现,一般教师对“差生”的评价较低,“差生”对教师存在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淡漠、疏远。他们很少获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差生”的期望值也低,不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样使得学生很少获得成功体验,加速了不良行为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伴关系也是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同伴接纳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差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往往被同伴排斥。他们常常因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而陷入7孤立的境地。长期的孤立与排斥使得“差生”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他们变得自卑、敏感、逆反进而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产生厌恶心理.敌对倾向严重。总之,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三、对“差生”的教育策略随着“差生”心理特征研究的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的干预上。关于“差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实践研究。针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差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对策。(一)、关注“差生”的内心世界1、“差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差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对抗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多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他们,创造良好的相处模式,增加彼此的信任度,让彼此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的用心,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让他们敞开心扉,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懂得为别人着想,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差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8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差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差生,”争取和“差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差生”进步的心理情境。3、增强“差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差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学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差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差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差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差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
本文标题:中小学“差生”形成因素及教育策略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3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