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传统文化教育先从教师开始
传统文化教育先从教师开始。从今年秋季开始,北京市十三万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将陆续分阶段分批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的学习,以活泼立体多元的课程方式,对全市学前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科老师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训。这是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联合各领域专家,协同攻关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之一,是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的必要之举、有效之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已要对教学内容做到熟稔于心,此即所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年1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特别提出要“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懂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老师。学习传统文化课程,自觉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绝不是某一科教师或者某一部分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必须。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部分语文、历史、哲学或者天文地理的学问,更是整体之学、身心之学、素质之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从此“四有好老师”成为当代教师的标准和楷模。其实这“四有”的提出,也是深植于传统文化厚土,可以说其来有自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君子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论述,正是对上述君子标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孔子所语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这样的传统文化,理所当然是每一位教师的必须。那么,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要怎么学,学什么,从哪里入手,学习的路径又有哪些?首先必须立定目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以修身立德为目标,关注教师当下的生命状态,开展多个层面的学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从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对中华经典的研修,以及教师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反思与践行等几个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师的生命成长,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信念,激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同时,又能够立足“师生关系和谐”,关照他们当下的生命状态和实际生活的幸福指数。在内容选择上,应当以中华经典为根脉,从经典入手,阅读原典、感悟经典。中华经典汇聚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宝典,是建立教师合乎道义的教育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直接与圣贤对话、与圣贤同行,阅读原典是捷径,教师在学习中感悟经典中的道理和智慧,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滋养,可以提升事业格局,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在“修身”。身正方能正人,身修方能树人。所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必须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道路。“修身”的关键在于反躬内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即“心要向内看、脚步向前走”,为了未来而尊重传统。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教师传统文化的修学应遵循“无欲速,无见小利”的理念,以避免“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不良后果。对于初学者,更应该本着“次第分明,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压力、小步子,次第修学、长时熏修。具体可以融通“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通过构建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有效学习模式,在不影响教师工作的情况下,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带动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保障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教育先从教师开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3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