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五脏五腑五季五方五色五味五气情志开窍其华形体木肝胆春东青酸风怒目爪筋火心小肠夏南赤苦暑喜舌面心脉土脾胃长夏中黄甘湿忧思口唇肉金肺大肠秋西白辛燥悲鼻皮肤皮毛水肾膀胱冬北黑咸寒恐耳及发骨二阴二、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一)、中医养生观念l、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2、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3、三分治七分养4、健康的人是一个平衡体,即精神体和肌体的平衡。人的健康,首先是精神体的健康,其次是肌体的健康。5、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病皆自取)、6、辩证调理,整体平衡。(二)、中医养生调理五步曲1、扶正(服用增健、灵芝皇、维康素)2、调理脾胃(服用常欣卫、儿童口服液)3、平衡阴阳(服用男仕、女仕、润红胭)4、清理(服用海豹油、桑唐饮、红果清露、润和津露)5、补充(钙片、润红胭、营养适、营养乐)(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大部分。1、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和其他病因四大类;2、发病: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三项内容。3、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可分为基本病机和系统病机两部分。(五)、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肝一血之存库主要功能:肝位于右胁,主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1、主藏血:肝藏血,是指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肝能根据人体不同的生理需要而调节各部分血量分配。当人体在休息或睡眠日水肌体的血液需要量就相应减少,血液则归藏于肝;当人劳动或工作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也就相应地增加,肝就输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给肌体活动的需要。由于肝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故肌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主藏血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因肝血不足而引起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等。所以肝是血之存库,储存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引起出血原因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火旺盛,沟伤脉络,迫血妄行。2、主疏泄:疏泄,是疏通、畅泄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人体的气机有疏散、宣泄的功能,主要关系到全身气机的调畅。具体体现在调节情志、协助消化两个方面。(1)、情志方面: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主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通畅,人体才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如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就可引起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变化,表现为抑郁或亢盛两个方面。肝气抑郁则出现胸胁胀满,郁闷不乐,多疑善虑等;肝气亢盛,则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头晕目眩等。反过来,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过度郁怒,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一个因素,从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的病变,所以常说“暴怒伤肝”。(2)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的胆汁的分泌,有助水谷的消化。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出现暖气、恶心呕吐、腹痛、腹泄、口苦、甚至黄疸等症状,这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妇女会出现月经紊乱、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不孕等。3、在体合筋:筋,即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指筋膜只有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肝血充盈,筋膜得到充分濡养,则肌肉、关节活动才能自如。如果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会出现关节活动不力,易于疲劳,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手足震颤,四肢抽搐。4、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荣枯变化。肝血充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筋软无力,指甲薄而软,枯而无光,易于变形或脆裂。故称“其华在爪”。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血随着经脉上输于目,古医书说“肝受血而能视”,是说目只有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肝血充足,则视物清晰,目光敏锐;如果肝血不足,(肝阴不足)则可能出现两目干涩,(肝阳不足)则会出现夜盲视物不清;肝经风热会导致目赤痒痛;肝火上炎会导致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出现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出现两目上视或斜视等。6、在志为怒:肝在情志方面表现为怒。肝主疏泄,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或者肝病变就会导致急操易怒;反过来,情绪急躁,过度易怒,又很容易伤肝。所以有“怒伤肝”之说。7、在液为泪:肝病变会导致两目干涩,泪液增多。8、五色表现为青,五味表现为酸,五气表现为风,五季表现为春,五腑表现为胆,五方表现为东。(二)、心一君主之官主要功能:心位于胸中,有心胞卫护于外,主要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1、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之所以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不息,如环无端,全依赖于心气的作用。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旺盛,就能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从而供应全身的需要。同时,又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则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脉象和缓有力;反之,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因而,心功能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可以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的机能是否正常。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如果心气过盛,则会出现面红耳赤,这样多现血压血脂异常;如果心气虚弱、心血亏少,则会导致心慌、心悸、面而苍白无华;如果心血淤阻,则会出现心闷痛,或脸颊及嘴唇呈紫色,原因是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无力,这样多为血压血脂异常。2、主神志: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认为接受外来事物发生思维活动,是心功能活动的表现。因为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在各脏俯功能中位居首要地位,五脏六俯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正常统一协调的生命活动。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提供人体需要的血液,以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同时又主神志,与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心在各脏俯功能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地位,协调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古人把心看成是“五脏六俯之大主”。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脏俯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心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心血不足,则可导致心神的病变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症状。3、开窍为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以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舌的正常功能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紧密相联,所以心的病变容易从舌上反映出来,因此说“心开窍于舌”。如果心的气血充足,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则会出现舌质淡白;如果心火上炎,则会出现舌尖鲜红或舌体糜烂;如果心血淤阻,则会出现舌质紫暗;如果舌体中心出现裂缝,则可能出现或者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心神失常:舌卷、舌僵、言语有障碍。5、在志为喜:心在情志方面表现为喜,喜属良性刺激,心情舒畅,喜笑颜开,对心脏很有好处,但过分的欢喜,则会使心神受伤。所以有“喜伤心(神)”之说。6、在液为汗:心在身体的液体表现为汗,汗为心之液,心气亏损,动则汗多。7、五季表现为夏,五色表现为赤,五气表现为暑,五味表现为苦,五腑表现为小肠,五方表现为南。(三)、脾一“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功能:脾位于腹中,主要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1、主运化:运化,是指消化和运输的意思。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精微:是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作用,其中水谷精微,通过脾的传输,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散布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以及各组织器官。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脾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时,就可出现腹胀、腹泻、疲倦、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溏烂、营养障碍等脾气不运和气血生化不足的病症。(2)运化水湿:是指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水液输送到各个组织中去,使人体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并把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从而排除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职时,就可引起水肿、痰饮、泄泻等水湿潴留的病变。2、主升清:升:上升;清:水谷精微。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这两方面的作用,都是上输于肺来完成的,所谓“脾气主升”成“脾主升清”,就是对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特点的概括。如果脾气不升,甚至下陷,则可引起头目眩晕、腹胀泄泻、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3、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统血,是有懒于脾气的作用,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功能,则血液就会离开脉道而外溢,从而导致种种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尿血、皮肤淤斑(皮下出血)、妇女崩漏等,这就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4、在体合肌肉,主肌肉、四肢:脾具有运化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肌肉、四肢的营养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如果脾气健运,营养充分,则肌肉丰满、发达,四肢强劲有力。如果脾失健运,营养不良,则会导致肌肉萎软,四肢疲倦乏力,或出现过胖(虚胖)、消瘦(过瘦)。这就充分说明肌肉、四肢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极为重要。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为脾之窍,是指人的饮食和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唇为脾之外侯,口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脾气的盛衰。如果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如果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则食欲不振,或不思饮食,口淡乏味,唇色淡白;如果脾火上炎,则唇色血红,口中出现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疡等;如果湿热困脾,则出现唇干褪皮,或出现口甜、口粘、口臭、口干,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等。6、在志为思:脾在情志方面表现为忧思。如果思虑过度,会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等症状。所以有“思伤脾”之说。7、在液为涎:如果脾运失常,则口液分泌增多,甚至流涎(口水)。8、五季表现为长夏,五色表现为黄,五气表现为湿,五味表现为甘,五腑表现为胃,五方表现为中。(四)、肺一朝百脉,司呼吸主要功能:位于胸中,上通咽喉。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1、主气,司宣肃。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具体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接受从脾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与肺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7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