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老师勾的重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书上重点摘抄)一、名词解释:1.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他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a)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1872年建立。b)自然保护区学以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它的宗旨是解释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规律。2.生物圈:指地球上方式有生物分布的区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是高度负责的有序系统而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并不断趋向于稳定的平衡。a)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上1000m到海平面以下1000m。b)生物圈包括岩石圈上层,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可动连锁种:影响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种。4.核心共生种:一般是指能够维持可动性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5.最小生有种群:指在遗传特性,坏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6.种群脆性分析:不是估测最小最小生有种群的方法。而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另一种系统和综合性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7.种群统计的随机性:个体出生和失望过程中的偶然变异。8.环境的随即性:指一系列的随机环境的变化。9.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学,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P74)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10.自然保护:即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坏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免遭破坏。(P75)11.自然保护区: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区域。a)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12.生物地理省:是各界(新北界,古北界,非洲热带界,印度马来西亚界,大洋洲界,澳洲省,南极界,新热带界)的生态系统或生物亚区。是一个相当大而连续的地理分布区。a)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多个群丛且与面积,大小近似的相邻省的群丛不同。这一级多少相当于区系植物学家的地区和动物区学家用的动物区系省。13.动物相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二.填空1.自然资源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2.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为了给当代人建立最适的生活、工作和生长条件。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3.自然保护的对象包括(填空或者简答):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址构造、地址剖面和化石产地等。(P26)4.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划分方式方法: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综合区划法。(P106)5.森林燃烧的三个要素: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6.森林燃烧三阶段:预热阶段,气体燃烧阶段,木炭燃烧阶段。7.火源种类:天然火源,人为火源。(P196)8.火灾种类: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P197)9.影响森林火灾的自然条件:可燃物类型(植物类型,森林类型)和火环境(火灾季节,天气,地形,林内小气候,氧的供给。)(P197)10.火环境五大因素:火灾季节,天气,地形,林内小气候,氧气的供给。(P198)11.森林防火技术措施:生物和生物工程防火;以火防火;开设防火线;开设防火沟;建立防火站。(P200)12.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火行为预报。(P203)三、简答1.生物圈的演化三阶段(P24)a)从原始生命到原核细胞的产生。b)真核细胞的产生。c)从单细胞到多细胞。2.生物圈形成的三个大事件(P24)a)生物物种变质使生物圈突破了异养演替,这一重大事件的代表就是自养的绿色藻类的出现。b)氧气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一切生物的生存条件。c)生物的登陆彻底改变了生物圈的结构。3.生物圈经历的几次大演变(P25)a)第一次冰区b)第二次冰区c)白垩纪大陆漂移d)第三次冰区4.生物圈的优化方向(P27)a)首先,生物圈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各种基因的渐渐丰富和生物圈各要素复杂结构关系的形成。从而越来越具有比较完善的自我维持功能。b)其次,生物圈屏护机制的形成为物种的保有创造了条件。c)此外,自由能(如氧气,土壤有机碳转换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不断积累,也为后续的生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5.生物圈各要素之间联系(P28)a)生物因子与环境因子相适应关系。b)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关系(食物链,食物网)c)生物圈中生物系统的层次关系,基因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载体,细胞是产生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d)生物圈的空间结构关系。6.人类控制生物圈的可能性(P28)a)人对生物圈的适应b)人对生物圈的改造。c)人对生物圈的控制。7.人类如何控制生物圈(P33)a)首先,应该确定正确的控制目标,多层次复合的,多向量多尺度的。b)其次,应该设法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反应的优化结构。8.影响最小生有种群MVP的因素(P41)A.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B.环境随机性。C.遗传随机性。D.自然灾害。E.最小动态面积。F.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G.疾病。9.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P54)(论述\简答)a)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前提,保护自然保护区中的生物多样性,面积越大,种绝灭的率越小,面积越大,生境多样性越大,物种丰富度越大。从生境角度看在生境破坏后,选择较大的碎块作保护区。)b)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理由,1.在小面积的生境块上,种--面积的关系的斜率通常很大。(0.35)且它所含种有的比例也很小。2.小保护区之间的种类组成上的相似性通常很高(=0.5)因为这些小的保护区在地理上很接近。保护区所含物种数取决于二关键参数。3.不同的小保护区在种类组成的重叠度。)c)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距离越近越好。d)自然保护区只见最好用通道相连,从而增加种迁入率。(1.隔离程度越高,种迁入率越低,种丰富度越低。2.面积大而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岛具有较高的周转率,因此,保护区的通道可以增加种迁入率,并可通过种群互补效应,减小局部灭绝率。但是建立通道也有传播疾病和扩散干扰源的弊端。)e)未来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10.促使物种形成块状分布的原因。a)历史作用。b)迁入—绝灭的平衡。c)竞争困锁。11.自然保护的目标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神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如水土光热气等自然物质系统、农业生产系统,森林,草原,草地,淡水湖,沿海等生态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b)保证生物资源(水产资源,陆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永续利用。c)保存生物钟的遗传多样性。d)保留自然历史纪念物(瀑布,火山口,陨石,山洞,古生物化石以及古树名木等。)12.自然保护的生态学规律。(P78)a)物物相关,即自然界中各事物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b)相生相克,即生态系统中有一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c)能流物复,生态系统中,能量子啊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d)负载定额,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它是由生物钟自身的特点以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的。e)协调稳定,只有部分协调的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f)时空有宜,即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的生态系统。13.自然保护对象(P87)a)具有代表不同自然地带典型性的自然综合体以及其生态系统或以及遭受破坏急待恢复和更新的地区。(同一地带区内高山,高原低山,丘陵平原,水域岛屿等。)b)具有我国特产的或世界性珍惜有的或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而以及濒于绝灭的生物物种的地区和水域,或具有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特别是典型的重点的基因库地区或水域。c)具有其他特殊意义的地区。如水源涵养林,母树林,鸟岛,蛇岛等以及地址剖面,冰川遗迹,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产所在地。以及在科学,教育,文化上有必要保护的地区或水域。d)具有自然古迹,名胜风景和革命圣地及其所在地外围的自然保护环境或文化景观的地区。14.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本对策。(P92)a)进行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b)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i.按照保护区的性质,进行有效保护。ii.因地制宜,积极保护。iii.加强保护区科学研究。iv.有计划地开展旅游活动。c)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d)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管理。15.自然保护区的划定条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可建立自然保护区。(P103)a)代表不同的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水体,湿地,滩涂,荒漠等。)b)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经遭到破坏,而又有重要价值,亟待恢复的地区。c)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自然演替明显,野生生物物种丰富的地方。d)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动物,候鸟或具有重要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区。e)典型而有特殊意义的植被,珍贵林木及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域或集中成片的地区。f)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址剖面,冰川遗迹,熔岩,温泉,瀑布,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地。16.自然保护区边界制定方式方法。(P106)a)人工区划法:从相互垂直交叉的分区绘成规整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b)自然区划法:从保护区的自然线如山脉,道路,河流等,作分区边界线。c)综合区划法:ab结合,所形成的分区有规整的,也有不规整的。17.自然分布内部结构(P107)a)核心区。区划条件:1.保护的物种丰富,集中,地域连片。2.生态系统教完整,环境未遭人为破坏。3.有适宜的生长栖息范围和条件。4.区内无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5.在单位面积上保护对象有较宽裕的可容量。6.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条件,核心区外围应设缓冲带和缓冲地段。b)实验区。保护区内不能规划大面积的森林采伐或其他有碍保护的生产活动区,功能区划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功能为目标。c)缓冲区:缓冲地带和缓冲地段。保护区不同地带管理规定。18.自然保护区评价标准:1.典型性2.稀有性3.脆弱性4.多样性5.面积的大小6.自然性7.感染力8.潜在保护价值9.科研价值19.生物圈保护区特点(P123)1.有一个基本的规划。2.有明确的标准。3.有完整利于发展的结构。4.有多种功能。5.有完整的立法。6.强调人的作用,提倡公众参加管理。7.强调保护与与发展的统一。8.必须经过MAB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批准。20.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的规划与布局原则。(P133)a)按照自然地段递变规律。在不同的生物地带,区、省分别布点为主,同时也注意到一些特殊意义的过度地段。b)结合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某些需要保护的特定对象所在地。首选考区,一二类保护动物,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列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景观所在地。c)既应选择具有典型原始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也应选择已经开展的典型地区。d)保护区网的布点不仅要考虑到保护典型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或特定对象,而且应尽量综合考虑到它们在整个大范围自然坏境中可能起到的平衡作用。21.自然保护区综合调查和专业调查目的。(P148)a)初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条件。b)主要保护对象及其基本状况。c)保护区各种重要的自然资源。d)整个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状况,搞清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重点,保护价值等。22.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的基本任务。(P150)a)全面而又重点地调查保护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b)查清重点保护对象的数量和分布状况。c)摸清保护区有关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保护区的建设条件。d)制定保护区的建设方针。e)进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科学实验等主要项目的规划。23.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原则。(P154)1.一次设计,分期建设。2.科学设定功能分区。3.工程项目安排必须服从保护管理科研需要。4.不得破坏景观或栖息地风格原则。5.限制性旅游开发。6.限制性多种经营活动。24.森林防火技术设施(
本文标题: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老师勾的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8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