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3版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落实《西南交大“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二、基本原则1、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和我校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多规格、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创新型、应用创新型、技术创新型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教学计划要增加学生选择空间,要充分利用我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丰富课程资源,研究制订辅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茅以升班”、“詹天佑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增强培养方案的灵活性,为开展“3+1”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要创造条件开设跨专业、跨校学习计划,在某些专业允许学生按照学期或学年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学习。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四个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各部分间的相-2-互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新型研讨课程、项目专题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研究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基本要求,学习借鉴其先进合理的课程标准,适应国际互认要求。各院系要重点建设好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鼓励高水平教授领衔建设大类学科基础课程。要尽量按照相通的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由8—12门课程构成的院级平台课程:鼓励跨院系共建共享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打通全校性公选课与人文、管理等大类学科基础,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提高优质课程共享水平。在校院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继续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要尽量按照行业要求和国际专业认证标准设立课程,体现专业素质的国际基本规范;要尽量与研究生课程打通,反映学校、学科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要尽量采用双语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使用最新技术处理实际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由6门左右课程组成的专业主干课程(群)。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开设专业方向课程。鼓励教师紧跟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灵活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组,鼓励邀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企业和社会精英来校开设模块化专业课程:鼓励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鼓励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利用各种自主学习中心、创新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项目,形成自主研学氛围,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3、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刻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将创新素质的锻造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组建教师的创新团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创新课程,加强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的教育,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创新工具的使用,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创新学分,促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3-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按教高(2007)2号文件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为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各学院要加快实验内容的改革,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学分制的改革和实施,对于课内实验要力争做到量化学分。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5、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要完善外语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用能力训练,对双语教学、英语写作、口语报告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学习全程不间断的教学方案;积极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材;各专业要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类等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应达到所修课程总学分的10%。三、关于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1、学制本科学制四年的专业:工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除外)、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本科学制五年的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2、学期安排本科生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各安排20周,上课16周,另4周安排期中及期末考试:短学期安排在暑假期间,一般为4周,可根据教学要求与暑期统筹安排。3、学时与学分要求四年制课内学时控制在2400左右,五年制控制在2800;学时学分转换按照16授课学时记1学分,讨论课、实践课程等32学时记1学分,或2周记1学分;理工类学生的学分要求为184学分(填平补齐),管理、经济、文学(不含艺术类)、法学、农学学科专业学分要求为169学分,建筑、城规、景观最低学分要-4-求为200~206,艺术类专业为:225~230。鼓励开设16学时、32学时、48学时、64学时的标准课程,鼓励将学时较少的课程安排在半学期内或短学期内完成;鼓励循环开出不同班次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适应学分制改革深化的需要。4、培养方案的内容应包括(1)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2)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30学分左右)、主要实践环节;(3)毕业学分要求(含课内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创新实践)(4)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5)课程简介与课程大纲。5、课程结构体系如下表所示:52008级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类别内容备注理工类建议学分安排文科类建议学分安排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思想政治、人文社科、外语、法律、体育、健康、生化、军事等基础课程40-50学分思想政治、人文社科、外语、法律、体育、健康、生化、军事等基础课程40-50学分根据总学分要求可适当调节各部分学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实验系列课程)80~89(90)学分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含跨学科选修课程)65~85学分专业方向课程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方向课程18~21(40)学分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方向课程12~1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课内实践环节15~20(30)学分实践环节8~12学分毕业设计(论文)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课外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学实践、学科竞赛、学年作品等2~4学分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学实践、学科竞赛、学年作品等2~4学分备注:括号内为5年制学分。另有12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66、关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安排课程结构体系中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其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的教学须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教学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导读及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加强对“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军事法律、艺术美学等类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提供针对不同学科类学生的课程选择方案;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求在文史、哲学社科、经典导读等人文社科类及军事理论类中至少选7学分;文科学生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及军事理论类中至少选7学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保证学时数与教学质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安排为4门课程14学分;理论12学分,实践2学分。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理工科开设在第一学期,其它学科专业开设在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II6学分(含实践2学分)另外,根据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学分选修课程。(2)大学外语的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分级教学制,建立西南交大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体系。外语学院要面向全校开出外语口语、写作、翻译等大量选修课和英语辅修证书课程,保证英语教学不断线,充分利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英语基础教学基地,把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素养放在外语教学的首位。要加大对外语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桥梁,设立ESP(专门英语)系列模块课程,为本科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打好基础。大学英语采用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四作为统一要求,对于直接修英语2课程的学生,应再选修4个英语类的学分以替代英语1课程的学分。7(3)高等数学的教学采用“基础+提高”的模式,“基础”部分属于必修学分,“提高”部分属于限选,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4)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基本意见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采用“1+x”的方案,“1”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x”为其他几门计算机类的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坚持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操作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课程名称必须统一。大学计算机基础3学分(含实践32学时)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学分(含实践32学时)必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学分(含实践32学时)必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3学分(含实践32学时)必修多媒体技术及应用3学分(含实践32学时)必修(5)对军事、体育、健康、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基本意见为保证军事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军事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将理论教学的2学分(32学时)安排在第2学期,短学期的军训环节1学分(2周)集中在第一个短学期。第1-4学期的体育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为保证体育课程不断线,第5-8学期为系列体育专项选修课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要按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高厅[2007]7号)中所要求的教学大纲开设课程。为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限修课程,在高年级分学期和模块在形势政策课程中进行就业指导专题讲授,同时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增加专业导论教8学内容。7、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军训2周,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末的短学期进行。(2)金工、非电类电工实习安排详见工培中心提供的课程安排计划(另发)
本文标题:西南交通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1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