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照列为该全族之忌物,除特殊需要外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繁衍。佛教: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佛)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亿佛教信众,常被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曾具有广泛的影响。佛教的基本教义从解脱苦难为出发点,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为两大教法。佛教典籍最初来自佛弟子的集结。集结成的“经藏”又名“素怛缆藏”。“律”音译为“毘尼”,故“律藏”也可称为“毘尼藏”;“论藏”音译为“阿毘达磨藏”。佛教各部派所传的早期经藏、律藏内容相似,而论藏则不同,学术界对早期集结是否包括论藏并无定论。学术界普遍认为初期佛教典籍可能包含了佛陀的话,也有学者主张其大部分内容是佛陀的话。基督教:基督教与犹太教、伊斯兰教同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形成晚于犹太教又早于伊斯兰教,可以说今天对世界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基督教,这一点从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可以看出,又如在基督教人口占据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美国,在基督教的各类节日中都会给予民众足够的自由以完成宗教规定的一些礼仪活动。基督教核心信仰为耶稣,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在基督教徒的身上,可以看到的是虔诚的信仰,在行为上趋向于普度众生的善,严格的宗教礼仪,比如礼拜日的对上帝的集中礼拜等等;在思维方式上,基督徒会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归结于神的意志,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核心信仰的内容。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旧称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教导的一神论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兰经》被伊斯兰信徒(穆斯林)视为造物主阿拉命天使给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由同伴们转述收集)。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古兰经》,意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的名字也意为“顺从者”。穆斯林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为“念、礼、斋、课、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个义务。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实际触及生活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由饮食、金融到战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二1.民族宗教是指民族成员所共同信奉的宗教。这种共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同该民族的民族意识紧密地相结合,其崇拜的神灵或信仰的对象有时就是本民族的守护神或传说中的始祖。民族宗教是由氏族—部落宗教(又称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早期一般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性,不对外宣传,亦不争取外族人加入。民族灭亡后,其宗教也随之灭亡。随着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当某一民族上升为国家的主体民族或统治民族之后,民族宗教彻底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性质,转变成为古代的国家宗教。后来,一些宗教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演变成为世界宗教。例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被认为是三大世界宗教。国家宗教是指某些国家的统治阶级或政府通过法律确定为该国全民性信仰的官方宗教,简称国教。国家宗教是实行国教制度的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并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服务。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都有强制性的官方宗教。在现代仍然有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国教的地位一般不能由某个党派予以变更或否定,其教义、教规和礼拜仪式也不得随意更改。宗教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与实行政教合一或没有国教的国家均有所不同。在政教合一国家中,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例如今日之梵蒂冈(罗马教廷)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在没有国教的国家中,往往存在多种宗教,法律规定各种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例如今日之中国、美国等。而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国家政权具有独立性,不受国教的支配或约束,但是又需要依靠国教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同时,国教不具有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权力,但是又通过满足国家政权的需要来获得优于国内其他宗教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特殊的地位。例如今日佛教之在泰国、锡金,圣公会之在英国,天主教之在意大利、西班牙,犹太教之在以色列,等等。综上所述,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的涵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可以重合的。例如,在人类告别原始社会之初,由部落联盟脱胎而来的国家往往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当代世界也仍然有单一民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民族宗教常常就是国家宗教。而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宗教往往是指为国内某一个或多个民族所普遍信仰的宗教,并不一定就是国家宗教,因而是与国家宗教有区别的。另外,如果某一宗教虽有比较突出的民族性,但是在该民族中信仰并不普遍,不是民族成员所共同信奉的宗教,例如道教之对于中国的汉族,则该宗教也不应被视为民族宗教。2.宗教与法律:法律与宗教的矛盾贯穿着整个西方文明发展史。这种矛盾与其说是非物质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如说人们已经把它们看成——并且愈发地看成——是互不相干、两相分裂的独立专属领域:法律是“世俗的、理性的、功利的制度——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宗教则是“社会关于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直觉知识和献身”。按照《法律与宗教》的阐述,法律正趋于被理解为一种世俗化的工具,而宗教是脱离任何规则束缚的日趋私人化的精神自由。伯尔曼指出,在人类所有的文化里,法律与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这四种要素的存在决定了法律与宗教的共通性。本书所要指出的关键即为:“尽管这两方面(法律与宗教)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换言之,法律必须被信仰,以免退变成为僵死的法条;宗教必须有规则,否则易于变为狂信。法律与宗教就像组成麻绳的两条单绳,互相紧密缠绕,组成一条完整的麻绳。二者没有主次之分,亦无决裂点。只有法律与宗教二者相辅相成,贯穿历史,才能结实牢靠,伴随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333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佛教之所以能在创立后不久,就得到众多信徒的信奉,广为流传于恒河两岸,后又走出南亚次大陆,传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深刻的内外原因,就其内在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佛教教义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佛教教义的主旨在于正视人生痛苦的现实,理性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并向人们指出摆脱痛苦的途径与方法。佛教有关人生的观点和剖析,不但在当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有着深层恒久的人性根据,因而能够超越时空的变化而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社会的共鸣。其次,佛教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同其他一些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允许吸收各种异说,在对外传播中,对各民族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尊重各民族原有的神祗与信仰。佛教的融合主义倾向使它更善于同其他宗教信仰及文化相结合。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及其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是它成为超民族的世界宗教的重要基础。再次,佛教一贯采取和平的传教方式。历史上,佛教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佛教的传播通常与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这与佛教倡导的慈悲善度、自利利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最后,佛教教理或者说佛教理论的丰富多样性是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保证。佛教以信仰为基础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内蕴、又颇能打动人心的教理学说,建构了一个既有宗教信仰,又有修行方法,更有精致哲理的宗教体系。佛法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能够应病与药地对治众生的各种烦恼,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需要。这也是佛教能够最终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之一。333555宗教组织的类型(一)政教合一型政教合一是指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利的高度统一。在这种模式中,宗教领袖同时又是国家首脑。政教同体。宗教教义与宗教法典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宗教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二)政教分离型国家不支持、不禁止和歧视任何宗教。政府不干预宗教组织的事务,政府内不设管理宗教事务的行政机构。国家不征收宗教税,也不向任何宗教组织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涉及宗教的开支不得列入国家预算。宗教组织不干预国家的司法、行政、教育,也不接受政府的政治指导。政教关系完全由法律调节。这种模式下,政府与宗教的法律关系是相互平等、平行、独立的,各宗教之间也是平等的(三)国教型国家以某一宗教或教派为正统信仰,其政治、社会地位高于其它宗教或教派。国家领袖不是宗教领袖,但宗教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国家从各方面鼓励和支持享有特权地位的宗教,包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四)国家控制宗教型国家权威高于宗教,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机构控制宗教,宗教组织必须接受国家的政治指导,但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和教育。对于不接受政府政治指导或不与政府合作的宗教、教派,国家不承认其合法性。3.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各类宗教职业者以及按一定制度建构起来的宗教组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往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在现实统治者大力提倡和弘扬宗教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常常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这就使宗教远远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实际的社会力量。首先,每一个宗教组织都是培养、维护和实践宗教体验与信仰的基本中介并具有神圣性的组织。神圣性将信徒团结、凝聚在宗教组织周围,把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观念、宗教价值取向的信徒组织起来,使之对宗教共同体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在其中获得一定的宗教体验。其次,宗教组织是宗教教义和观念具有持久性的重要保证。宗教观念产生不同的宗教制度,佛教实行寺院僧伽制,基督教是教会制。这些制度为宗教观念的传承和继续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盼保证。最后,吸收信众、服务社会。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吸引宗教外群众对宗教组织的注意,达到吸收新教徒、壮大宗教共同体进而实现宗教功能的目的。在亚、非、拉美,基督教教会举办了众多的教育机构,开设医疗服务机构,兴办慈善事业;佛教等其他宗教也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各宗教组织在形式的构成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与传统相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既是宗教本身的新特点,也是宗教学面临的新课题。55566宗教的起源:宗教源于准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为现今所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当无超自然体的概念,对于客体尚未神化、无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认为某些行动可影响某些现象或事物,如法术巫术、针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之痕迹,多认为是行法术以增加狩猎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等的墓葬中,都发现尸骨上撒满红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术,以求死者死后安稳或再生。当宗教及神灵观念形成,巫术法术多成为宗教的附属行动。研究宗教起源的学科为宗教人类学,主要理论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巫术论、原始一神论、功能论、神话结构学说及语言疾病学说,前四者属进化论学派,后三者属文化圈学派。目前我国学者认为宗教起源是人类生理和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氏族社会制度的伴生物。宗教的发展历程:氏族一部落社会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就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氏族一部落集团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原始民族宗教活动的基本单悴·同时原始宗教伴随氏族和氏族制度形成并逐渐体制化,成为原始氏族社会最重要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古代文明社会逐渐从氏族一部落的阶级分化中脱胎而出,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形态,而原始宗教也随之演变成民族一国家宗教,并最终走向世界宗教。民族一国家宗教是指
本文标题:宗教学期末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6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