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1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北京高考-27.)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中白色沉淀是,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性。(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大量白色沉淀乙少量白色沉淀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2。(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Cu+2H2SO4CuSO4+SO2↑+2H2O(2)BaSO4还原(3)2NO+O2==2NO2(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用NaHSO3溶液②甲:Ba2+SO24==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1.(2012北京高考-27)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装置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实验Ⅰ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实验Ⅱ2mL银氮溶液和数滴浓氨水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a.Ag(NH3)2+2H2OAg+2NH3·H2O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入,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3(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③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答案:(1)AgNO3溶液和氨水(2)①试纸变蓝②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分解,逸出NH3,促使Ag(NH3)2+2H2OAg+2NH3·H2O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与OH-反应立即转化为Ag2O;2OH-+2Ag==Ag2O↓+H2O(3)过量NaOH溶液(5)①Ag2O+4NH3·H2O==2Ag(NH3)2OH+3H2O(6)Ag+2HNO3==AgNO3+NO2+H2O2.(2013北京高考-28)某学生对SO2与漂白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操作现象取4g漂白精固体,加入100mL水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略有颜色过滤,测漂白精溶液的pH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后褪色ⅰ.液面上方出现白雾;ⅱ.稍后,出现浑浊,溶液变为黄绿色;ⅲ.稍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黄绿色褪去。(1)Cl2和Ca(OH)2制取漂白精的化学方程式是。(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白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4(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ⅰ白雾由HCl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a.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b.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①实验a的目的是。②由实验a、b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l,理由是。(4)现象ⅱ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白精的有效成分和Cl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5)将A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①向沉淀X中加入稀HCl,无明显变化。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X中含有的物质是。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ⅲ中黄绿色褪色的原因:。答案:3.(2014北京高考-28)用FeCl3酸性溶液脱除H2S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mol/L的FeCl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b、c代表电压数值):序号电压/V阳极现象检验阳极产物Ix≥a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有Fe3+、有Cl2IIa>x≥b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无气泡产生有Fe3+、无Cl2IIIb>x>0无明显变化无Fe3+、无Cl2(1)用KSCN检验出Fe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I中,Fe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2将Fe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II推测,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Fe2+在阳极放电,原因是Fe2+具有5_________性。(4)II中虽未检验出Cl2,但Cl在阳极是否放电仍需进一步验证。电解pH==1的NaCl溶液做对照实验,记录如下:序号电压/V阳极现象检验阳极产物IVa>x≥c无明显变化有Cl2Vc>x≥b无明显变化无Cl2①NaCl的浓度是_________mol/L②IV中检测Cl2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II对比,得出的结论(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溶液变红(2)2Cl-2e=Cl2↑Cl2+2Fe2+=2Fe3++2Cl(3)还原(4)①0.2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③加大电压cV以上时可以生成Cl2;阳极放电顺序Fe2+Cl4.(2015北京高考-28)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6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3)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4)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向右管中加入1mol/LFeSO4溶液(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2016北京理综28).(16分)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实验试剂现象滴管试管0.2mol/LNa2SO3溶液饱和Ag2SO4溶液Ⅰ.产生白色沉淀0.2mol/LCuSO4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0.1mol/LAl2(SO4)3溶液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1)经检验,现象I中的白色沉淀是Ag2SO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I:。(2)经检验,现象II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42-,含有Cu+、Cu2+和SO32-。已知:①用稀H2SO4证实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观象是。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7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b.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的理由是。(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42-,该白色沉淀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被Al(OH)3所吸附;ⅱ.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ⅱ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ⅱ成立。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步骤一:步骤二:(按上图形式呈现)。b.假设ⅱ成立的实验证据是。(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有关。答案:(1)SO32-+2Ag+==Ag2SO3↓(2)①析出红色固体②a.HCl和BaCl2溶液;b.在I-的作用下,Cu2+转化为白色沉淀CuI,SO32-转化为SO42-(3)①Al3+、OH-②a.b.V1明显大于V2(4)亚硫酸盐的溶解性、氧化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条件(2017北京理综28).(16分)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0.05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1)检验产物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8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序号取样时间/min现象ⅰ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ⅱ30产生白色沉淀;较3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min时加深ⅲ120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0min时变浅(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实
本文标题:化学高考实验探究题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7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