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应试习题集
1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3.流行病学的任务:包括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监测、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和疾病控制效果评价。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以观察法最为重要。5.流行病学的特征:包括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和发展的特征。6.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对策。7.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存在和发生的情况,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8.横断面分析: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可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9.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死亡情况。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与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方法。10.短期波动:又称暴发(outbreak)或时点流行。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11.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12.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13.长期趋势(长期变动):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疾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预后等疾病特点发生显著变化。14.地区聚集性: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是指患病或死亡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15.地方病:由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称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以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16.地方性: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两类。17.自然地方性疾病:自然地方性疾病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只在一定地区存在,而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二是有些非传染性疾病,受当地自然环境中某元素多寡的影响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如大骨节病、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1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有些传染病在当地自然界中存在和循环着,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甚至造成人间流行,如鼠疫、森林脑炎。19.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20.频率:是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它的分子是某事件发生的例数,分母是可能发生核事件的总人数。频率=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21.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间。P=A+/A++A。22.相对比:可简称为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和分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互相不重叠或包含的量。分子和分母本身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R=A/B。23.大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为大流行。24.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子分母单位相同,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Ai/∑Ai。25.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该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该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k。26.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27.罹患率:也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其计算、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与发病率的区别在于,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为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28.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数占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例。患病率按调查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29.感染率: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是指在某种感染性疾病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率。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调查时受检人数)×k。30.续发率:一个家庭、集体单位或宿舍等小单位内发生传染病时,在第一例病例发生后,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可以是多个单位的集合)易感接触者中该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单位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的分子、分母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称为续发病例。续发率=一定观察内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31.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k。32.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33.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2病病人数)×100%。34.生存率:是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能活到某时点的生存概率,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等。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人数÷随访满n年的人数)×100%。35.累积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表示的是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种疾病的概率,计算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死亡人数为分子。36.超额死亡率:是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37.标准化死亡比: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作为对照组计算出来的比值,是一个率的替代指标。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38.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一般与该地区该病前三年的发病率水平作比较。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例如县以上)人群中某病的流行强度。39.暴发: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40.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概念,是对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同一个病种比较的结果。41.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已有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开展三间分布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还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42.现况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基础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中和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的患病情况以及患病与某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即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或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这种方法又称为患病率研究。从时间上看,它是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暂时间内完成的,故又称为横断面调查。43.普查:以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为研究对象,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研究对象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及患病与某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查。44.抽样调查:在研究对象的总体(目标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群(称为样本)来进行调查,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即通过样本的患病率及某些因素的分布情况可估计出总体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这种调查方法称之为抽样调查。45.单纯随机抽样: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每个抽样个体被抽中选人样本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即把目标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作为抽样的对象。简便、易行的科学抽样方法是利用随机数字表。单纯随机抽样首先要有一份所有研究对象排列成序的编号名单,再用随机的方法选出进入样本的号码,已经入选的号码一般不能再次列人,直至达到预定的样本含量为止。46.系统抽样:此法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进入样本,每次抽样的起点必须是通过随机确定的。47.分层抽样:这是从分布不均匀的研究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样本的方法。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教育程度、民族等)将研究人群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抽取一个随机样本,各层的随机样本组成一个大的样本,即研究的样本。48.整群抽样:首先将整个目标人群分成若干单位(如以乡、村为单位),然后在这些单位中进行随机抽样。抽到的各单位就构成了研究的样本,将抽到的各单位内的所有个体均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像这样的抽样方法就称为整群抽样。49.多级抽样:这是大型调查时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例如县、市),再从抽中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如区、街),这就是两级抽样。还可依次再抽取范围更小的单元,即为多级抽样。50.筛检:筛检是指应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验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指定就医,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51.筛检试验:筛检试验是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的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特殊方法。52.整群筛检:整群筛检是指在疾病患病率很高的情况下,对一定范围内人群的全体对象进行普查。53.选择性筛检:选择性筛检是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选择高危人群进行筛检。54.真实性:真实性又被称为效度和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55.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是指在确诊的病人中按照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判断为有病者所占的比例。56.特异度: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是指在确诊的非病人中筛检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者所占的比例。57.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指被筛检试验错判为“阳性”的非病人数占全部非病人的比例。58.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是指被筛检试验错判为“阴性”的病人数占全部病人的比例。59.正确指数:正确指数也称约登指数是将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加再减去1,它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和非病人的总的能力。60.似然比:似然比是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61.一致率:一致率又称符合率,是筛检试验同一对象,两次诊断结果相同(均为阳性或均为阴性)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62.可靠性:可靠性又被称为精确度、信度和可重复性。一般而言。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针对同一事物,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其结果的稳定程度。63.阳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患病的可能性。64.阴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未患病的可能性。65.联合筛检试验:是指采用多个筛检试验去检测一种疾病,达到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的目的。根据联合的方式,联合试验又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66.串联:又称序列试验,是指先后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有全部检测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判为阳性,凡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即判为阴性。67.并联: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要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就判为阳性。368.收益:是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69.预试验: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应对拟好的调查表进行预试验,以确定调查表的可行性,并对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做出评价。70.生态学研究: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
本文标题: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应试习题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8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