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后赤壁赋》教学课件2020.03
苏轼广东佛山三水中学潘文深2020.03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苏轼▲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生平的逆境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元丰二年(1079),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dǎn]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事实上,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总之,那些人是逻辑混乱地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一百多天,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乌台诗案”是苏轼遭受的一次政治迫害,最后被贬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还受人监管。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在黄州四年多时间里,苏轼写下许多彪炳千秋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当为被称为“黄州三绝”的3篇作品: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人们的心目中,苏轼乐观、豁达、洒脱——这是多么成熟完美的品性!然而,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成熟品性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余秋雨说:“苏轼真正的成熟也与古往今来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苏东坡突围》“黄州三绝”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嬗变和情感变迁的见证,让我们深入解读。学习目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鉴赏写景方法、体悟作者情感。◇品读黄州的苏轼。《前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喜)”,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温故知新,引入新课。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品读课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是岁:这一年望:农历每月十五归:回从:跟随尽:全,都既:已经顾:环顾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雪堂、临皋,是两处居所。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乐白描有嘉宾景色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孤独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已而:过了一会儿月色皎洁,清风习习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薄:迫近,接近顾:只是安所:从哪里诸:“之于”,兼词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须,通“需”者:时+者表停顿叹①景美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③妇备美酒(藏酒待不时之需)乐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地点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平静的乐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知识小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俄而须臾顷刻刹那弹指未几已而少顷顷之一炷香逝者如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旦日1)形容词:众多,各2)兼词:“之于”“之乎”3)第三人称代词。判断下列句子中诸字的用法:1)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2)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3)归而谋诸妇。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5)臣闻大王好乐,有诸?①众多,各②第三人称代词,他③兼词:“之于”④兼词:“之于”⑤兼词,“之乎”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应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接近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等你临时需要的”明月、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思考: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读课文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由得心生忧伤,感到震惊和恐惧,寒意顿生,觉得这里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一种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复:再次断岸:江边绝壁才相隔多少日子摄衣:提起衣襟上:名作动,上岸履:名作动,登上披:拨开踞:坐虎豹、虬龙:名作状,象虎豹,象虬龙危:高高的盖:发语词焉:代词,我悄然:忧伤的样子凛乎:恐惧的样子反:同“返”,返回听:听凭,任凭焉:兼词“于之”而:表修饰而:修饰乎:“于”而:表转折状语后置水神名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赏读第二段内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江山的见闻感受。体味情感1、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悲(予亦悄然而悲)2、悲又从何而来呢?请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听其所止而休前赤壁后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宁静清幽特点:峭拔、清冷、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①惊叹大自然神奇变化;(赤壁“不可复识矣”)②感叹人世沧桑;(被贬于黄州已经几年了,抱负难以实现,而人生短促,自己一天天老去,变得和赤壁一样“不可复识矣”)③蕴含对国事日蹙的隐忧。(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不可复识矣”)——一语三关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跃然纸上。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品读一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一段。▲此时的苏轼是不甘心停在“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愁绪之中,就舍舟上岸登山,用了“摄、履、披、踞、登、攀、俯”一系列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山岩景物之奇险。(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作者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精神上的孤苦无告)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因此,苏轼的“划然长啸”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隐隐之中表达出国难局势的动荡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恶环境。诗人一方面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另一方面深感自己的渺小,对时势的无能为力,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恐惧、伤感。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感情又转为平静。“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无奈、惊叹激昂的乐悲伤、恐惧随遇而安的淡泊品读课文思考: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那么第三自然段作者又写了什么内容?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jiá,拟声词)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ǔ]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顾:看,环顾适:正好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掠:掠过西:向西飞去名作动而:表顺承须臾:一会儿去:离开就:去翩跹:飘然起舞而:表修饰畴昔:以前而:修饰者:...的非...也:否定判断句难道不是....顾:回头惊寤:惊醒。羽衣:穿着羽衣,名作动。俛:同“俯”。揖予:揖(于)予,省略句。(一)动词;形容词。1、到……去。归向。例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例2:民知所适,事无不济。(《左传》2、女子出嫁。例: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3、
本文标题:《后赤壁赋》教学课件20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1258 .html